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   枣庄市文明办  主办
宣讲  |学习强国APP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   投稿  |   返回首页  

枣庄市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日期:2023-12-27     来源:枣庄发布    

       12月2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七场,介绍枣庄市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高 淦 市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市农业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服务中心主任

       孙建华 市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市农业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服务中心副主任

       徐 健 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科长

       孙 婷 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辉煌。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吹响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军号角。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聚焦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资金、集成政策、集聚人才,高质量推进农村改革,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一、坚持优势互补,国家和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协同共建

  2011年,原农业部下发《关于山西省朔州市等18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与试验项目的批复》,确定我市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我市正式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2020年,省委农委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及试验任务的通知》,确定我市薛城区为全省15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在国家和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中,我们坚持同步安排部署、同步督促指导、同步总结考核,充分发挥“两区”各自优势,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注重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来活跃和带动“三农”工作全局。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承担5批次7项国家和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任务。

  二、坚持服务大局,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紧紧围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国家战略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全力开展重大试点。围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小田变大田”解决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试点。围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集体资产权属归位试点、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账务分设试点。围绕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开展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试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试点、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围绕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改革试点。围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数字化运行监管试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和路径探索试点。

  在一系列改革试点带动下,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预计到年底,全市农民合作社总量超过7600家、家庭农场超过3600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50万亩;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在全省率先整建制建成市、区(市)、镇街、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交易额达1.17亿元;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全市22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其中100万元的村预计达到230个以上。

  三、坚持集聚要素,农村改革推进机制完善高效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出台含金量较高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15条政策措施,市委农办等10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家庭农场培育行动的实施意见》,市农业农村局等4部门联合出台《枣庄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试点实施办法》,持续完善支持国家和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任务的政策扶持体系。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强化资金供给,完善资金扶持机制。直接争取120万元用于国家和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2019年以来,在试点任务的示范带动下,全市累计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试点、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农村集体“三资”数字化运行监管试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和路径探索试点等资金达2亿余元。

  三是强化组织保障。定期调度、调研农村改革试验区进展情况,持续健全完善农村改革试验区市、县协调推进机制。和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专家咨询机制。定期到农业农村部汇报我市农村改革亮点工作,定期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专家实地指导,畅通农村改革试验区沟通机制。

  四、坚持效率为先,农村改革成果“遍地开花”

  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薛城区代表我市在国家级交流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山亭区在开展清理和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的典型做法被新华社《内参选编》刊发;成功申报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示范县和全省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中区富源农机农民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新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70个全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之一;将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改革成效与产业融合发展总结形成的“农村改革催生马铃薯大产业”材料,被农业农村部收录为2021年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围绕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进一步完善服务标准,拉长服务链条,健全长效机制,实现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台儿庄区开展生产托管服务典型模式,被新华社报道;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探索形成的政府指导保险公司在理赔环节设置“预赔付机制”,被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情况交流》刊发;薛城区制定集体资产编码规则,建立统一的农村集体资产编码标准,实现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建成“村级申报、镇级审核、区级交”的农村集体产权公开交易市场典型做法,在《农村改革动态》刊发。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步,我们将继续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要契机,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继续把改革作为重要法宝,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制度保障。

答记者问

       01、大众日报记者:近年来,我市围绕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了哪些工作?

  孙建华:近年来,枣庄市紧紧围绕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在全省率先整建制建成市、区(市)、镇街、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加快撬动、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持续激发农村发展动能。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已交易1860笔、交易额1.17亿元,累计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2.9亿余元;农村承包地抵押贷款典型做法被CCTV《民法典进行时》栏目宣传推广。《枣庄市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度激发乡村内生动能》典型做法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一、加强交易市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紧密结合枣庄实际,明确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定位、性质、品种和功能,引导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一是确定运行模式。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服务三农”的框架下,确立了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市、区(市)、镇街、村“四级共建”组织架构和“市场+公益”“六统一”(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鉴证、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平台建设)运行模式。二是丰富服务板块。设立“七平台一基金”(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产权抵押登记平台、农村资产评估和招标服务平台、地方名优稀特农产品推介交易平台、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平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和农村产权运作基金)服务板块,构建了贴合实际、服务全面、功能强大、独具枣庄特色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运行新机制。三是明确交易范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的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集体投资兴办的企业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经济组织的资产份额、无形资产等经营性资产,农村集体股权,农村集体所有的未承包到户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养殖水面使用权,集体机动地、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等权益的出租(转包)转让、入股、抵押和农村集体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都在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各级平台进行。

  二、架起政企信息沟通桥梁,畅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渠道。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搭建金融超市、融资对接、政策支持等服务平台,释放农村产权融资潜能,畅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渠道。一是探索担保形式。加强与银行、保险、政策性担保等机构的联合与协作,研究制定与农村产权交易相匹配的信贷、保险产品,探索建立“政策性担保+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双担保运行模式。二是开展试点先行。山东省农村产权融资信息服务平台试点工作座谈会于去年在枣庄召开,“鲁振通”(寓意“齐鲁大地、乡村振兴、一网通办、政策联通、资金融通,互联互通”)全省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平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架起农村交易平台、农担、银行、保险以及金融监管、农业农村、财政等涉农部门(机构)沟通桥梁,实现信息共享。三是提供优质服务。2022年9月,“鲁振通”App在腾讯上线。2023年12月,“鲁振通”平台启动仪式召开。通过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为农户、村集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公开竞拍闲置资产资源,助推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高效利用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大力发展壮大全市农村集体经济。一是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对私自侵占、不合理发包的集体资产进行清理规范、重新发包,及时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发布农村资产资源出租(转包)等信息,通过公开竞争的形式承包经营,提高农村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二是开展农村闲置资产资源线上交易。现已举办90余场农村集体资产网络竞拍会,规范处置集体土地、水塘等闲置资源,全市共竞拍农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1200余万元,成交额1500余万元。三是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长效机制。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规范交易流程、手续,经过专业评估,合理确定集体资产资源价值,杜绝“亲情价”“人情价”,实现农村“三资”保值增值,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预计到年底,全市22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其中100万元的村达到230个。

  四、赋能农业生产设施价值,破解农村土地抵押贷款难题。变农业生产设施“死资产”为“活资金”,大力拓宽抵押贷款融资渠道,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一是赋能有重点。受农村土地价值等影响,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仅能通过抵押其流转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来获得少许贷款,而投入较大的温室大棚、冷库、厂房等设施由于无法认定价值只能闲置,成为名副其实的“沉睡资产”,严重制约扩大再生产。二是攻坚有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出台《枣庄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枣庄市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办法》,明确把温室大棚、晒场、仓储设施、农机棚、畜牧水产养殖设施等地面(地下)附着物一并评估作价,用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三是落实有成效。2022年8月以来,台儿庄区运丰良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健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对流转的土地经营权及其地上大棚、鸡舍等设施进行评估作价,办理抵押贷款1.2亿元。山东榴园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办理经营权抵押贷款1.7亿元,极大释放了农业设施抵押价值,有效破解农村土地抵押贷款难题。

       02、大众网记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市在推进“小田变大田”方面开展了哪些探索?

  徐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在峄城区开展了省级“小田变大田”试点,以破解承包地细碎化难题为突破口,探索构建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着眼“三个围绕”,汇聚乡村产业发展新合力

  一是围绕村民确定经营路径。对是否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采用何种模式等事项,由党员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等研究决定,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制定出台承包地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方案,创新推出划分“自种区”和“经营区”的“两区管理”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原则上将最肥沃的土地划为“自种区”,交由愿意种田的农户自主耕种;将“经营区”土地统一交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规模经营。

  二是围绕生产激活经营要素。各村分别制作土地“现状图”,实行“先交钱后种地”“压一季粮”等措施,让农户对土地“收放自由”、放心流转。引进各类农村经纪人50余名,壮大了善管理、会经营的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2023年峄城区各类经营主体提前到位资金5300余万元,间接带动投资5100余万元。

  三是围绕需求制定扶持策略。持续加大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成5处为农服务中心,建成4300平方米农机库房、7600平方米临储粮仓。积极拓宽金融支农范围,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金融机构支持经营主体信贷资金累计突破3.2亿元。

  二、创新“三种模式”,激发耕地规模经营新动力

  一是“连片流转”模式。针对集中连片地块,由村集体组织,对土地统一规划整理,测量绘制现状图,标明农户原本经营地块的面积、位置等信息;随后由承包户与村“两委”签字确认,委托村集体集中经营;最后由村集体统一对外发包,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形成“连片流转”规模经营发展模式。

  二是“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模式。村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吸引农户以承包地入股参股。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耕、种、管、收“全托管”服务,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区、镇两级分别搭建“全托管”信息服务平台,引导村集体、农资企业、粮食收储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全托管”服务,逐步实现“全托管”服务“一网覆盖”。

  三是“联合体经营”模式。坚持全产业链思维,以涉农龙头企业为主导,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建立企业联合体,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推动“三个转变”,释放农业生产经营新活力

  一是地块“小田并大田”。推动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打破原有家庭经营边界,通过整理改良、土地“边角料”再利用等措施,实现了减垄增地、减沟增地、减路增地,实际耕地面积增加了8%左右,突破了田地“细碎化”问题的瓶颈。 

  二是技术“传统换现代”。借助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充分发挥科技兴农的技术优势。吸引先进农机设备投入农业服务耕、种、管、收各环节,实现农业生产可视化、信息化、少人化或无人化。

  三是主体“农户变多元”。一方面扶持农民群众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另一方面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023年新增经营主体共109个。农业经营的主力军由小农户转变为农场主、合作社、龙头企业,推动了农业由单一的种植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经济发展。

       03枣庄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薛城区作为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孙婷:近年来,薛城区紧抓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有利契机,不断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探索,村集体经济收入“破五进十”目标全面实现,“破十攀百”成效显著,村集体发展呈现质效双增良好局面。主要创新措施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把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列入全区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任务清单关键内容,构建区委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合力推进、镇级统筹实施、村级直接落实的三级党组织抓村集体经济发展“一盘棋”格局。区委书记担任“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攻坚行动”一线总指挥,区直各部门从产业谋划、资金统筹、人才引进、政策保障等方面拿出19项切实有力的“干货”措施,助力村集体兴业增收。针对经济薄弱村,实行县级领导包镇街、镇街班子成员包支部、区直部门包产业、农技人员包项目“四包”责任制,凝聚齐抓共管新合力。

  二是坚持创新思维,探索发展路径。依托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任务,树立“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企联合”总思路,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新路径。在南部农业镇发展“产业发展型”集体经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集聚,推动现代农业、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中部城郊镇发展“物业经营型”集体经济,引导城中村、城郊村、镇驻地村兴办沿街商铺、农贸市场、专业市场、标准厂房等集体物业项目。在北部工业镇发展“资产盘活型”集体经济,合理盘活村集体土地、山水、“四荒”等资源,建设厂房招引企业。针对部分资产资源匮乏的村发展“居间服务型”集体经济,引导村集体立足生产生活,创办劳务合作社,承接卫生保洁、道路养护、护林防火、农业生产托管、农机服务等服务工作。近年来,全区树立打造了尚马村小微企业孵化园、鲁封桥大集商贸市场、吴庄村千亩丰产示范田、周营镇村党支部领办土地“双托管”等一系列可复制的村集体发展样板,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三是建强专业队伍,激发人才活力。大力实施“三大工程”,为集体经济发展聚力赋能。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全面提升村党组织书记能力水平,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强村富民“尖兵”队伍。实施“蓝青工程”,探索“导师帮带”机制,组织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党组织书记到集体经济强村交流挂职,补齐后进村党建和经济发展短板。实施“红色顾问工程”,从区直部门选拔12名经济、科技特派员,发掘吸纳“土专家”“田秀才”44人,与83个重点村建立一对一帮联机制,全面提升村集体产业经营管理水平。

  四是强化保障机制,确保资金投入。区委研究制定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十二条措施,汇聚各类资金、资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输送“活水”。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行业部门资金1.2亿元,推进“印象白楼”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6大板块、36个项目建设,带动推进区内11个村集体共同发展。统筹省、市、区三级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500万元,注资建成9个“联村共富”项目,联结30个受益村。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基金,创新开发“惠农贷”“强村贷”等金融产品,区财政承担50%贷款贴息,专项支持经济薄弱村兴办产业项目,3年来累计实现有效投资1300万元。

  五是规范监管机制,提升发展质量。完善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搭建“云上乡村”集体资产智能管理平台,把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出租和村集体工程项目发包等交易活动全部纳入薛城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村集体资产全部进场开展“阳光交易”。常态化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整治行动,2020年以来累计清查集体土地3.24万亩,规范管理合同1.05万份,为村集体增收2268万元。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侵占挪用专项整治,切实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https://mp.weixin.qq.com/s/Y-LQGTwpCrcBUCrSQA77eQ)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 2023 枣庄文明网 版权所有
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 枣庄市文明办 主办
鲁ICP备17032745号-1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0026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端

志愿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