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峰影,蟠龙河畔,在铁道游击队的故乡薛城,一位面带病色却显刚毅的中年男子,冬冒寒风大雪、夏顶烈日酷暑,穿梭于城区与乡间,奔波于楼宇与地头,用浓浓的情感和惊人的毅力,躬耕于他深爱着的这片热土,用他那病残之躯撑起精心服务3144名退役军人及优待优抚对象的重任,他就是被人们誉为“独肾铁人站长”的枣庄市薛城区常庄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张裕信。
从“铁杆粉丝”到“工作铁人”
现年52岁的张裕信,从小崇拜军人、热爱军人,对军队和军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人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而他就是后悔一辈子的人。年轻时因为种种原因,他与军旅无缘,恰恰是这样的擦肩而过,让他成为了崇敬军人的铁杆粉丝。参加工作34年来,他时刻以军人为楷模,以英雄为榜样,以铁道游击队精神鼓舞为力量,在平凡的工作中写下不平凡的注脚。2013年春,他不幸上患尿毒症末期,于当年8月进行肾脏移植手术。术后,按照组织相关要求,本可以在家休养的他,却始终坚持工作。
历史的时钟走到2019年初,国家自上而下相继成立了退役军人管理服务机构,一腔拥军志、满怀报国魂,30余年一直与军人工作不接触的“门外汉”的张裕信,一番沉思深虑,拖着病体,主动请缨要扛起服务退役军人的重任!身体不允许!家人不同意!领导不赞同!一番推心置腹,家人只好默许、领导只好点头,张裕信毅然走上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岗位。肾移植术后患者是能够离开医院的病人,但需每天早九晚九准时服用抑制免疫制剂药物。为了不耽误工作,张裕信常常随身带上药盒,装上服用的药丸。有时工作忙起来,忘了服药,给身体带来危害,但他从不计较在意,有时晚上工作忙起来,来不及服药,家人追问,就搪塞过去……
从“职场小白”到“业务精英”
张裕信常念叨的一句话,一门行业,你一年不通,三年不精,七年不成为专家,那你就“白混了”。从事退役军人工作短短三个月,他就做到了政策“一口清”、流程“随口来”、方法“全会用”。2019年“八一”前夕,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领导到常庄街道走访看望烈士遗属,张裕信面对领导询问街道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基本情况、政策落实和业务流程等等,对答如流,了如指掌,并对烈士母亲曹召兰的家庭情况、思想状况、经济情况、人际关系等作了一一介绍,获得了领导的赞许。
在他的带领下,服务站进一步精简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标准,对服务事项按照“最多跑一次”,做到“应减必减,减无可减”,特别是对“农村60岁退役军人生活补贴”“60周岁老年烈士子女生活补贴”等6项服务事项,实行系统提取、部门协同、上门服务、全程代办。所需材料由原来的8项减为2项,事项整体办结时间压缩73%,平均办结时间由以往15天减少为4天,最大限度方便服务对象。
从“红色军迷”到“宣传尖兵”
薛城区常庄街道是当年铁道游击队打鬼子、炸桥梁的主阵地,是解放战争中第一个舍身炸碉堡英雄陈金合烈士的牺牲地,红色文化厚重。张裕信是土生土长的常庄人,从小就喜欢听老人们讲述革命故事,感悟红色情怀,向往军旅生涯。为深度挖掘常庄街道英烈故事,传承红色文化,他历时6个多月,走访150余户军烈属及英模家庭,聆听英烈事迹,收录常庄籍英烈、英雄30余位,拟撰写出版30余万字的《常庄英雄儿女》,目前已整理7位英烈故事,结集7万余字。
今年上半年,张裕信结合“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创建工作,利用3个月的时间,谋划设计建成200余平方米退役军人荣誉展室和退役军人之家,收集英烈戎装、勋章等实物30余件,史料资料200余条。同时充分挖掘陈金合烈士英勇事迹,建成占地20亩的拥军广场,设有陈金合烈士纪念馆、英雄廊、解放槐等14处红色景点;并与原安徽军区司令员沈善文、原济南军区炮兵第二十四团团长张宗超等常庄籍将校军官取得联系,获得老英雄们的全力支持和高度认同。荣誉展室和拥军广场的落成,吸引了党员干部和周边群众参观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常庄街道红色文化传承和发扬。
从“工作站长”到“服务典范”
常庄街道现有退役军人及优待优抚对象3144人,其中烈士遗属、参核参战、60岁以上农村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289人,现役军人家属187人。新时代,如何做好退役军人和优待优抚对象服务保障工作,增添他们的尊崇感、获得感?
张裕信经过深入调研,探索推出了优抚对象医疗签约服务新模式。退役军人服务站联合区妇幼保健院、街道中心卫生院,成立了21支由89名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组成的优抚对象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推出优抚对象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
“签约服务”推行后,签约医生服务团队定期对优抚对象进行常规体检、入户巡诊、健康状况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街道吴庄村89岁抗美援朝老复退军人张宗俭患心脏病,治愈出院第二天,张裕信就带着街道中心卫生院李爱国、田壮、刘娟三位签约医生,来到张宗俭老人家,进行医疗保健巡诊,认真为老人检查血压、血糖,并嘱咐老人一定保持健康心态,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张宗俭老人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你们还上门来给我检查身体,政府想得真是太周到了!”感谢之情言之不尽。
张裕信善于总结,勤于实践,努力做活服务惠民“大文章”。工作中,他时时处处以退役军人为中心,利用服务平台信息化、工作人员服务专业化为支撑,把服务保障退役军人全周期、优抚对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服务体系全方位作为工作目标,按照下沉式、一站式、应需式、容缺式“四式”服务要求,力争实现五常引领:即引领退役军人常回家、常爱+,常安+,常乡聚,军创企业常商汇。街道、村(居)服务站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切实打通了服务退役军人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