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   枣庄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学习强国APP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   投稿  |   返回首页  

文化和旅游如何助力“消费扶贫”

   日期:2019-01-16     来源:枣庄文明网    浏览:369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鼓励引导干部职工自发到贫困地区旅游;对在贫困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企业,在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意见》指出,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近年来,有关地区和部门在消费扶贫方面积极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完善政策。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经国务院同意,提出相关意见。   助力精准扶贫,文化和旅游领域一直在行动。据“中经文化产业”了解,2018年3月,原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下发《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和《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提出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   “中经文化产业”发现,近日印发的《意见》提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着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着力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着力推动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落实上述要求,《意见》中多处涉及文化和旅游相关内容。    大力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方面,《意见》提出:鼓励贫困地区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游客集散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开设农产品销售专区,集中销售特色优势农产品。    推动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参与消费扶贫方面,《意见》提出:鼓励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城市医疗及养老服务机构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优先从贫困地区聘用工勤人员,引导干部职工自发购买贫困地区产品和到贫困地区旅游。   《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造提升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通村公路、景区景点连接线通行能力,提升交通通达性和游客便利度。结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对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三改一整”工程,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倾斜。依托贫困地区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禀赋,扶持建设一批设施齐备、特色突出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和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提升服务能力。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机制,动员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提供营销、服务、管理指导。支持贫困人口参加相关专业技能和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鼓励贫困地区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产业及区域品牌联盟等组织,形成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   做好规划设计。加强对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深入挖掘贫困地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和区域。动员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扶贫公益行动,为贫困地区编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鼓励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为贫困地区提供旅游线路设计、产品开发、品牌宣传等指导。   加强宣传推介。支持贫困地区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主题活动。组织各类媒体安排版面时段,运用新媒体平台,分时分类免费向社会推介贫困地区精品景点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互联网”模式,依托电商企业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扶贫公益宣传,集中推介一批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   保障措施方面,《意见》指出要提高贫困人口在农产品销售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度;对在贫困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企业,在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中经文化产业”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旅游+扶贫”模式,相关产业业态不断丰富,社会影响持续扩大。   河南省内乡县以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区为依托,贫困村开发乡村旅游,贫困户开办农家乐或从事旅游经营服务、旅游商品产销,形成“景区+贫困村+农户”的扶贫模式。该县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十万亩油桃、十万亩桃核、茶叶、菊花、柑橘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农业种植+采摘游+深加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该县开辟了吴垭石头村、赤眉油桃沟等多条美丽乡村旅游线路,并鼓励引导贫困户围绕景区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农家乐、农家垂钓园等民宿经济,实现由传统农业向三产服务业转型,形成“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发展格局。   目前,该县发展旅游重点村35个,经营乡村旅游农户300余户,带动就业人口3万多人,其中54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年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拉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南阳日报》,特约记者樊珂)   江西婺源   婺源围绕以乡村旅游带动脱贫做文章,将有一定旅游资源基础的贫困村按乡村旅游点进行打造,发展“一村一景”,基本实现了“景点内外一体化”和“空间全景化”,有序建设了庆源、漳村、诗春、菊径、官桥、游山、冷水亭、玉坦、曹门等一批秀美乡村,打造了一批摄影村、影视村、驴友村、红色旅游村等“零门票”乡村旅游点。   为拓宽旅游扶贫空间,婺源推进特色文化遗存与新型工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扶贫产业。以全省首家旅游商品产业基地为平台,打造集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扶持徽州“三雕”、龙尾砚台、甲路纸伞、根雕、傩面、竹烙画等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婺源已发展朱子实业公司、华龙徽雕公司、甲路工艺伞厂等20多家旅游商品开发龙头企业,年产值数亿元。   该县下好“旅游+农业”“扶贫棋”,围绕茶叶、油茶、冷水鱼、皇菊等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和种养大户引导三种方式,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超市+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通过抱团发展,实现帮扶带动、互惠共赢。   该县始终把旅游作为推动农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农村繁荣的重要产业,带领更多群众参与旅游发展,共享旅游红利。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抢抓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让他们通过资源分红、景区务工、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岗位,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人员突破8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间接受益者突破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近70%。   江西婺源县举办“婺源皇菊”品鉴会,游客在菊海中拍照留念 中国经济网记者李树贵/摄    挖掘和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近年来,贵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打响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同时,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文化与扶贫融合的道路,取得了积极成效。   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战略谋划顶层设计;二是摸清文化家底,挖掘文化资源内涵;三是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大文化产业链;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文化扶贫共建共享模式;五是发挥“文军”力量,推动文化扶贫向深阔拓展。   文化在激发脱贫意志、助推脱贫攻坚中具有独特作用和巨大力量。如何推动在全国层面让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惠及更大范围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使脱贫的意志植根于文化的血脉,,还需要继续探索与创新。我们认为,应该在“五个更加注重”上下功夫。   更加注重发挥文化在决战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的关键时期,剩下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石山区、深山区、极端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地区,发展一般的脱贫产业难度大。但是,这些地方往往是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山地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对于发展文化旅游、推进文化扶贫来说,具备宝贵的资源潜力。建议各地政府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挖掘文化资源,调整扶贫工作重心,将文化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在实际工作中,要在高度重视、统一认识的同时,及时跟进超常规措施,从战略规划、专项行动、配套措施、部门协同、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作机制,进行优先保障,压实目标责任,形成各级政府统筹、各部门专班负责,全社会同心协力推进文化扶贫的格局。   更加注重处理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原生态与现代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文化旅游、文化项目及周边地区开发秩序、开发强度、开发边界,保护文物价值,保护天际线,提高规划约束力,抑制破坏性的开发冲动,避免同质化、低水平开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进行生产开发,建立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进传统文化记忆工程,在实践中培养传承人,在市场中实现传承。建立全民参与的文化保护机制。落实传统村落保护计划,创新保护方式,通过从文化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文化资源保护资金、成立专项基金等形式,资助老百姓履行文物保护、修缮、消防职责,形成“人人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的良好局面。   更加注重文化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扶贫合力共振。在推进学校、农家书屋、文化站、通信村村通等方面建设的过程中,结合文化传承、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处理好“送文化”与“种文化”的关系。既要向乡村输出文化,又要提升老百姓主动挖掘、传承、创造文化资源的能力。处理好“政府买单”与“群众买账”的关系。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文化特色和阶段需求,更多帮助群众解决工艺难题,提供市场信息和致富路径。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进一步发挥文化企业、协会、志愿者、学者等主体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提高文化“扶智扶志”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度。处理好传统文化建设与先进信息技术的关系。抓住“数字机遇”,打通电商“最后一公里”,发挥广电云、物流云、扶贫云作用,推动“大数据+大文化”深度融合。   更加注重打造文化产业链和集团军。加强资源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形成开发合力,改变单点开发、作坊式经营、分兵作战的状况,大幅降低开发成本、提升开发水平。构建文化产业生态系统。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激励中小微民营文化企业做精、做专、做特、做新。   打通文化产业链条。结合地方资源禀赋,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形成文化村落、文化小镇、文化走廊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民族演艺、音乐、工艺、节庆、出版、广播影视、会展精彩纷呈;“文化+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商贸服务、加工制造、创意设计”多元组合;“党建+企业+基地+合作社+文化传承人+农户”利益联结的大文化扶贫开发格局。   打造大文化产业集团。借鉴工业产业项目组织的经验,专班化抓项目资金落地、抓结构调整、抓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特别是在加强财税金融土地保障、给予文化企业更多税收优惠方面出台实质性支持举措,促进扎根贫困地区的文化产业集团发展壮大。建立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投身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扶贫事业。   更加注重培育文化扶贫人才。推广贵州经验,将文化事业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等重大战略行动统一起来,极大地打开事业空间、拓展创新思路,将各方面的人才引过来、用起来。既吸引顶级的文化创意经营人才入驻,又为打工者、游学者提供良好的生活创业环境。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19 枣庄文明网 版权所有
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 枣庄市文明办 主办
网站备案:鲁ICP备17032745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