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初中肄业成机电专家
何伟,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学历,现任柴里煤矿机电副总工程师兼机电运输科工程师。工作30余年来,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自学精神和不断钻研创新的工作历练,完成了从“初中肄业”到“研究生”,从“钳工学徒工”到“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的蜕变,成为公认的机电专家。领衔创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100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牵头研究改进机电工序工艺56项,制作操作、维修工具117种,共组织技术诊断300余次,开展技术创新改造300余项,其中“折叠式低压放电棒”等26项获得国家专利,2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个人先后荣获“枣庄市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煤炭系统创新能手”“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以及“齐鲁金牌职工”“山东省创新能手”、第三届“感动中国百名矿工”称号;2017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何伟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兄弟姊妹四人,16岁时父亲因突患重病不幸去世,作为家中的长子,为了分担家庭的负担,放弃了学业,接班进了柴里煤矿机电修理厂,成为了一名学徒工,也正是这次家庭变故,造就了他坚韧、顽强、感恩的性格。
从事机电专业工作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来支撑。刚开始,何伟连最简单的图纸都看不懂,脑子里一片茫然,无从下手,然而不服输的他没有选择放弃,遇到弄不懂的问题他常常连饭都不吃,直到弄明白为止。从此,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何伟常常坚持学习到深夜,凭着他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和近乎痴狂的学习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自学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职工大学机电专业,毕业回矿工作以后又考上了山东科技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班,攻读机电一体化专业,获得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并取得了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设备管理工程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煤矿机电高级工程师,完成了30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拥有26项国家发明(实用)专利。
多年来,何伟牵头组织开展了架空乘人装置保护系统研发、完善及存在隐患和安全对策研究,利用两年多的时间研制应用了钢丝绳托槽防落地、固定吊椅防翻转、减速箱防逆行等十八项安全保护设施,并对驱动装置轴承箱、减速箱、变频器、供电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改造,有效保证了二斜井安全运行,每年节约维修费用100余万元。柴里矿主井绞车1978年安装投入运行,当时设计能力只有每年180万吨,每个提升循环长达110秒钟,每勾只能装载8吨。矿井产量提高后,主井就出现了卡脖子现象。何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要攻克技术难关,查资料,看现场,多日吃住在办公室,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和研究,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使一个提升循环由110秒降到60余秒,主井由每年180万吨的设计能力达到每年330万吨的核定能力。
精湛的技术,朴实的为人,让何伟成为矿区技术“明星”,也吸引众多企业抛来了“橄榄枝”。多家煤企都来高薪聘请何伟,然而他不为所动,他经常说他是矿工的孩子,是柴里煤矿培养他,并给了他成长的平台,他热爱柴里煤矿,热爱枣矿集团,永远不会离开矿山。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机电专业“台柱子”的他,不仅专业过硬,还乐于“传道”,被大家尊称为“何校长”。 参加工作以来,何伟把自己积累的30多年的实践经验编写成了《机电科工作手册》、《通用措施手册》、《制度手册》、《操作规程手册》、《岗位安全30条手册》、《小改小革100推汇编》、《事故安全预想案例汇编》等,供职工学习借鉴,并被作为矿区机电运输专业培训的指导教材。2011年,何伟牵头成立了“劳模工作室”,组织技术员、技师、维修工、操作工成立了技术攻关团队,设立运转、供电、轨道运输、胶带运输、机电制修5个攻关小组。自工作室成立以来,牵头研究改进机电工序工艺56项,制作操作、维修工具117种,共开展技术攻关和小改小革300余项,解决矿井现场疑难问题100余项,累计取得经济效益5500余万元。
启示:他并非科班出身,却从一名初中肄业的学徒工,成长为煤炭系统的机电技术专家;他并非天赋异禀,却以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他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了一名矿工的责任与担当。何伟的成长、成才就是一部励志片,平凡而伟大,质朴而富有内涵。他用实际行动感恩回报企业,用精益求精铸就工匠精神,书写了新时代煤矿工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