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枣庄市薛城区凯润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年过六旬的张阿姨正专注地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技艺;隔壁教室里,一群小朋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制作手工团扇;而楼上的“青年夜校”里,二十多位年轻人正在聆听新媒体运营课程......这样生动的场景,正是薛城区创新推进文化社区建设的缩影。
资源整合:构建全龄文化服务圈
“以前带孩子参加文化活动要跑很远,现在下楼就能参加亲子阅读、非遗体验,真是太方便了。”凯润社区居民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薛城区文化社区建设的初衷。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文化需求,薛城区创新打造“全龄文化圈”服务体系。
在儿童服务方面,区妇联推出寒暑假托管班、0-6岁早教服务,凯润社区升级省级妇女儿童家园,引入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针对青年群体,团区委开设“青年夜校”,提供中医养生、非遗文化等课程,同时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治理。老年人则可以在社区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或参加围棋协会的全龄段公益培训。此外,家庭教育讲座、家政技能培训等“家庭赋能”项目也深受居民欢迎。
“我们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资源,实现了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薛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褚培培介绍,目前全区已征集文化项目83个,形成了覆盖各年龄层的文化服务网络。
模式创新:打造多元文化共同体
在金远社区的“缝绣技艺工作室”里,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秀兰正在教授居民制作传统布艺。“每周都来上课,已经培养了100多名学员。”陈秀兰说。这样的“文化名人工作室”,薛城区已在10个试点社区设立,涵盖非遗传承、书画创作等10个领域。
薛城区创新探索“文化名人+社会组织+机关单位+商业运作”四维共建机制。一方面,通过“部门推荐+社区点单”模式,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输送到社区;另一方面,引入50余家专业社会组织,打造“艺润社区”品牌项目。同时,整合科协、团委、妇联等部门资源,推出“1+N”惠民服务矩阵。
最值得一提的是“公益+低偿”的运营创新。16家专业培训机构入驻社区,既提供每月8-10场免费课程,又通过低偿服务反哺社区基金,形成了文化服务的“自我造血”机制。“这种模式既保障了服务质量,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褚培培说。
居民参与:激活社区文化内生力
“以前下班就是看电视、刷手机,现在社区活动丰富多彩,生活有滋有味。”常兴社区居民陈阿姨翻着手机里的活动照片,脸上洋溢着笑容。在薛城区,像陈阿姨这样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多。
为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各社区通过宣传单、微信群等多种渠道,提高居民对文化活动的知晓率。同时,积极培育社区文化队伍,目前全区已有京剧、陶笛、舞蹈等文体队伍56支。以凯润社区为例,12支文体队伍今年已开展活动80余场,参与人次达1600余次。
“我们还建立了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居民反馈不断优化活动内容。”常兴社区书记陈强介绍,通过定期收集居民意见,及时调整活动项目,确保文化服务真正贴近群众需求。
靶向发力:探索文化治理新范式
经过持续探索,薛城区文化社区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已建成27个文化社区,其中6个为省级试点,年均开展文化活动1200余场次,服务居民超10万人次。更可喜的是,社区文化氛围日益浓厚,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文化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薛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廷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多元主体协同、居民自治提效,为基层文化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薛城智慧”。
行走在薛城区的各个社区,剪纸的沙沙声、朗诵的朗朗声、讨论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化惠民画卷。这里的实践表明,当文化建设真正扎根社区、服务群众,就能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让居民生活更有质感。
(https://iapp.aixuechengapp.com/share/d21zai0zNy0zOTQzODg4Mw.html?cversion=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