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城的精神气,也是221万人的自信。
近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公布,东营市连续四届保留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这份殊荣的背后,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却处处是春风化雨的温情——市美术馆里无人售卖的诚信扫码、放学路口风雨无阻的志愿引导、婚礼车队鲜花送福的新风新俗……东营人用行动证明:文明不是高悬的星辰,而是触手可及的灯火;城市之美,不在奖牌上的鎏金大字,而在千万人眼眸中闪烁的微光。
在城市烟火中,与文明撞怀。
人人执笔:文明长卷中的成风化人
一支玫瑰一声祝福,爱的道路就该用爱来祝福。这便是东营新人五月喜结连理的美好印记。
响门时,从玄关到卧室的走廊上,两侧的亲友为新郎周晨逐一送花,亲友们举着手机记录着这份美好,鬓发斑白的阿姨边抹眼角边感慨:“不像以前接亲闹得脸红脖子粗,如今孩子们和和气气收祝福,让人鼻子发酸,更有意义。”
新婚有新俗,文明赴良缘。“我们结婚啦”“大喜的日子”等字样的装饰物,搭配着一对新人的幸福合影,将两辆公交车装扮一新。对于这样的接亲方式,从安徽滁州远嫁东营的“零零后”新娘郭琪也是欢喜无比。年轻人的浪漫在网上也收获着大家的祝福。
近年来,东营新人们别出心裁的创意,总会让人眼前一亮,又心存感动。这是时代新风轻拂的嫩芽,更是家风沃土滋养的绽放。
5月20日,“一千零一封家书”展览活动走进省委机关。这背后是东营一位家喻户晓的老石油、老宣讲家风传承的故事。石油工人王清告别八个月大的女儿,出国参加国际项目建设。为了在家庭生活中不缺席,他天天写、周周寄,驻外1500多个日夜写了1001封家书,共计77万字左右。王清的家书《亲情寄尺素陪伴跨时空》入选全国100封“新时代最美家书”。
回国后,他把这“1001封家书”整理成文进行宣讲,讲述了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舍小家、为大家的动人故事。如今,王清作为东营市百姓宣讲队伍中的骨干,东营区为其量身定制了“清邮艺”特色宣讲工作室,听众累计超20万人次。
以群众视角、群众语言、群众情怀推动理论与大众“零距离”“面对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来到群众身边,推动美德健康新生活融入寻常百姓。
东营区移风易俗文艺作品巡演启幕时,数字宣讲员“营晓宣”率先登场,新颖的宣讲形式瞬间吸引居民簇拥围观;垦利区以“小戏小剧”的形式把美德健康新生活搬上文艺舞台,接地气的宣传引导让文明理念在欢声笑语中入脑入心;河口区组织红白理事会成员参与村民说事、百姓议事等活动,通过面对面、心比心的交流,引领婚丧新风。
用好声音凝聚众人心,用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全市已创作移风易俗小戏小剧作品200余个,培训基层骨干1500余人,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赶大集、家规家训进社区等活动,组织美德健康新生活基层宣讲4000余场次、受众70余万人次。
处处生花:细节浸润里的城市美好
风起,漫天花瓣飞舞,人从风中、树下走来。如同宫崎骏的漫画,让人温暖而宁静。这不是刻意打造的景点,只是东营一个普通小区旁的人行道。
西城桐凤小区三十多年前种下的海棠树,从三公分粗长到如今近五十公分,硕大的树冠从铁栅栏里探出头来,在春日花开时,便在人行道上形成一片粉白色海棠花荫,足有二百米长,引来大批市民前来观赏。
城市之美,在环境营造,亦在人心向往。
河口区新建18处儿童友好“口袋公园”,增设休闲、健身、亲子活动设施共239件,给儿童的天性发展提供更多“栖息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适老化改造、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创建等统筹推进。东营区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改造建设一批城市综合公园、街头游园、口袋公园。目前,中心城区“口袋公园”共计185处,总面积约1760余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由之前的50.75%提高到90.20%,免费开放率100%。东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美好的人居环境,离不开政府的精心规划与建设,更离不开全民的热情参与。
文苑幼儿园旁的抽油机粉刷成“长颈鹿”,映衬着小朋友的欢乐,让城市也多了一份纯真;市实验小学旁的人行道变身彩色“钢琴键”,醒目扮靓时也加深了对文明交通的认知;市二中的老师们带着学生在井盖上,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绘画,为弘扬传统文化而“井”上添花。这样的装扮在学校、在社区、在广场,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里不经意地绽放着。
电影《哪吒2》的热映,掀起了一股哪吒墙绘热潮。于是,东营区文汇街道福临苑小区附近的墙壁上给居民画上了,广饶县皂户李村也给村民安排上了,省级非遗“东王泥陶”传承人也在垦利区东王村一展身手。
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东营人用心装扮生活的背后,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默契。城市管理人员主动联系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发起井盖变“景”盖活动。这是人心向背、文明共识,城市管理应是一场温暖人心的“文明经营”。
东城街道安兴早市作为东城规模较大的马路边市场,摊贩云集却秩序井然。曾经,这里也是秩序混乱,直接影响到马路通行,市民反应强烈。面对购物、售卖的刚需,城市管理部门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规范摊点摆放、经营时间、卫生监督等,推行柔性执法,保证交通秩序不堵、市场秩序不乱。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取缔清理流动摊点8979处次,规范店外经营7313家次。
在这样的理念管理下,农贸市场、便民市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正如鸿港夜市在近几年,从最初的几十户小吃摊点发展成西城规模较大的夜市之一。除了美食,“文创市集”“非遗市集”“潮玩市集”也纷纷登场,为夜市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与时尚气息。
每当夜幕降临,人头攒动时,城市里能见市井烟火,也见平凡幸福,更见文明高度。
时时闪耀:美德滋养下的微光如炬
“俩人用12分钟替他‘重塑肉身’,这得有多幸运”。网友的评论源自央视新闻的一篇报道。
时间回拨至5月21日,东营一男子在球馆突发心梗晕厥倒地。生死一线间,正在现场的市人民医院医生杨龙俊、封硕冲上前去,第一时间主动进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持续12分钟的抢救为后续救治赢得宝贵时间,让男子转危为安。
生命之光,总在危急时刻灼灼闪耀。这片土地上的凡人义举,从未停歇。
今年1月1日,市中医院护士刘秦辰路遇车祸,面对被撞飞口角流血、晕厥过去的少年,她跪地坚持心肺复苏抢救,直至少年恢复呼吸;3月18日,在垦利区董集镇小王村池塘附近,一位八旬老人不慎落水,村民王建龙毫不犹豫跳下去救人,拼尽全力托起老人;4月11日,路上突发车祸,一名老人与孩子被卷入车底后,路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集体将肇事车抬起后,让老人与孩子及时脱险。
每当有意外与危险时,总有勇敢的人们挺身而出。正如“厚道齐鲁地,美德山东人”,这是山东人骨子里的厚道,也是东营这座文明之城最坚实的底色。东营市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德润东营”品牌提升工程,以榜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全市已涌现出中国好人54人,全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96人,山东好人458人。
赵晓凤入选2023年中国好人年度宣传人物并参与央视现场录制。央视英语环球节目中心拍摄“中国好人”赵亚杰专题片《平凡英雄》,以英语、西语、法语、阿语、俄语等五个语种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在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现场,来自东营的中国好人代表孟辉分享了他从事司仪志愿服务40年的故事。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榜样力量如春风化雨,催生更广阔的文明实践沃土。东营市大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让向上向善、助人为乐的文明之风浸润人心。
家里厨房弥漫煤气味!当居民把问题反映给网格员后,正在家中吃晚饭的王允功也第一时间接到了通知,放下碗筷赶到现场进行了及时处理。这是日前发生在胜利街道锦明社区的真实一幕。年逾古稀的王允功助人为乐30载,活成了居民口中随叫随到的“万能修”、孩子们念念不忘的“爱心爷爷”、用行动传播文明的“志愿火炬手”。2022年5月,全市首家以志愿者姓名命名的工作室——“王允功工作室”揭牌成立。
星火闪耀,燎原成炬。全市5个文明实践中心、40个文明实践所、1700余个文明实践站常态开放,每年发布实施“文明实践在身边”重点项目400个,制定“精彩365”活动清单,持续提升“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团队2899支,注册志愿者超57万人,志愿服务活动约68.4万次。
事事暖心:机制创新中的治理智慧
伴着落霞与夕阳,在东营黄河岸边的左一村村委大院里笑声起伏,村民排队领取着各种生活用品,一场“美德信用”超市兑换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
“帮忙照顾老人、参加集体劳动、跟着安防巡逻……这些美德行为都可以积累相应积分,通过积分就能兑换各种生活服务和物品。”垦利街道左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左传亮高兴地说,美德信用积分激发了村民参与村集体事务、从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热情,也让移风易俗工作从“倡导灌输”变成了“自觉带头”。左一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等20余项荣誉称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推行“美德+信用+积分”治理机制,解锁了乡村治理的文明密码。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美德+信用”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中。垦利区作为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区,推出“美德成金”信贷系列产品、“美德有礼信用有价”等系列优惠政策40余条,已发放美德信用贷款500余万元。
让好人有好报,德者能有“得”。东营市积极创新美德信用转化机制,市委宣传部联合市人行等五部门制定《东营市推进乡村美德积分金融转换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美德积分+信用体系+金融激励”,打造“美德信用特色商圈”,将信用融入27个行业领域企业“产供销”全生命周期。
在深化美德信用建设时,东营市还积极探索优质文化供给新路径,打造精神文明工作创新的多元驱动。面对新课题、新任务,东营市及时研究出台工作方案,创新工作机制,贯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与城乡文化社区建设,涵养城市精气神的文化沃土。
在胜利街道锦华社区书院里,近半年来,丁兴农时常接待慕名而来的读者,只为一起分享阅读《1964,他们正年轻》。这本书历时19个月,由丁兴农带领社区老党员、退休老石油一起自发采编,收录了60位石油初期会战一线老石油的事迹故事。“这本书记录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点燃了心中的火。在社区为民服务的阵地上,我们还能继续发光发热。”锦泰社区居民丁万功一边翻着书,一边激动地说道。
文化“软实力”赋能社区“大治理”,将文明深深扎根于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认同——这正是东营文化社区建设赋予文明城市最深沉的精神气质。而《东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出台与率先修订,则为这份气质注入了坚实的法治底气。围绕公民道德修养、爱国主义教育、公共卫生规范、绿色生活方式等核心领域,《条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落笔,融入法治经纬、嵌入社会肌理、汇入日常烟火,为文明东营立起了鲜明的法治标尺。
正是凭借这份审时度势的敏锐与因势利导的智慧,在内容载体上持续创新,在方式方法上不断突破,东营的精神文明建设方能始终涌动源头活水,焕发蓬勃生机。
代代相传:薪火绵延里的文明接力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里,在淮海战役的支前路上,一辆名为“功臣号”的木轮小推车,不仅运送伤员物资,更秘密传递党的情报。
这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前,退役军人丁永伟正将这段烽火传奇娓娓道来,围坐的孩子们屏息静听。让沉默的文物“活起来”,让不朽的精神“立起来”,东营讲好红色故事的用心,于此可见。
东营着力推动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国防教育落地生根。全市大中小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童心向党”主题实践,依托遍布城乡的文化社区、书院载体,组织“爱党爱国爱家乡”宣讲、“国防万映”公益电影展映、“国防进万家”主题宣传,让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理念真正浸润心田。全民国防教育活动已覆盖50所中小学15万师生。
坚实的阵地支撑起丰富的教育图景。依托刘集支部旧址、《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等阵地资源,开发3条追寻红色印迹研学线路,让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延集支部史迹馆焕新升级,36块展板生动再现斗争历程,8处VR场景逼真还原历史现场,极大提升了参观的沉浸感与教育性。目前,全市拥有6家红色A级景区,广饶封庙村、垦利胜利村、河口颐和新村入选第三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跻身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星罗棋布的红色地标,正成为没有围墙的思政课堂。
从课堂到舞台,同样上演着立德树人的接力。练功房里,丁旌云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甩袖转身,哪怕汗水早已浸透练功服。从一年级踏入广饶县实验小学“小梨花吕剧社团”,她穿破的30多双练功鞋记录着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这份执着终让吕剧发祥地绽放新蕊——她以婉转唱腔成为东营首个“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奖获得者,更荣膺东营首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丁旌云的故事如同切片,生动展现了东营深耕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土壤。东营市统筹抓好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健康五大环境建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在建设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区中走在前。全市已连续11年组织黄河口“国学小名士”中华经典诵读,培育出众多进入清华、复旦等名校的学子,2023年垦利区第二实验中学张家龙同学勇夺山东省总冠军。
当少年在红色研学路线厚植家国情怀,当学子在国学诵读中对话先贤智慧,当万千家庭在国防教育中筑牢信念长城——东营的精神文明接力,正以最鲜活的笔触续写薪火相传的时代篇章。
(http://sd.wenming.cn/sd_wmcj/wmcs/202506/t20250603_68951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