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一些传统习俗中的不良风气却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桎梏。高价彩礼、铺张宴席、封建迷信、厚葬薄养等陋习,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更扭曲了文化传承的本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有助于在大众心里播下崇尚真善美的思想火种,指引、规约和激励人们积极创建美好生活。如何摒弃旧俗、树立新风,已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
政策倡议,以制度之力破旧立新
移风易俗的推进离不开引导与规范,提倡“婚事新办、喜事俭办、厚养薄葬、党员带头”四大倡议,构建起一套文明新风的行动框架。
婚事新办,倡导公益婚礼、集体婚礼等简约形式,反对攀比彩礼、豪华婚宴,既减轻家庭负担,又回归爱情本质。
喜事俭办,将传统庆典从“面子消费”转向“情感表达”,提倡通过家庭聚会、志愿服务等方式传递喜悦。
厚养薄葬,强调“生前尽孝胜于身后铺张”,推动生态安葬和简约悼念,引导群众从物质消耗转向精神追思。
党员带头,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成为移风易俗的“第一责任人”,通过示范效应带动群众参与。
这些倡议并非简单的道德呼吁,而是通过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规则。
实践探索,“四字诀”的经验
理论需落地生根,方能开花结果,例如枣庄市市中区中心街街道以“立、引、领、帮”四字诀为抓手,成为移风易俗的典范。
立机制,建章立制筑牢根基。街道将移风易俗纳入居民公约,统一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酒席规模、礼金标准等细则。8个社区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乡贤担任理事,对违规操办者进行劝导。例如,新风里社区通过理事会成功劝阻3起高价彩礼事件,节约资金逾50万元。
引观念,立体宣传浸润人心。街道构建“线上+线下”宣传矩阵,线上通过公众号发布倡议书、公益广告,线下利用横幅、LED屏、文艺演出传播新风。更创新性地将移风易俗融入快板、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明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领风尚,典型示范激发动力。通过评选“文明家庭”“好媳妇”“山东好人”等先进典型,树立可学可比的榜样。全国文明家庭金燕家庭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其“简办婚礼、捐赠彩礼”的举动引发社区效仿,形成“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片”的连锁效应。
帮需求,志愿服务温暖人心。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红市中·暖万家”等活动,将移风易俗与民生服务结合。例如,组织志愿者为简办婚丧的家庭提供场地布置、礼仪主持等支持,既减轻群众压力,又增强其对新风尚的认同感。
挑战与对策,迈向更深层次的文明重构。
尽管成效显著,移风易俗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部分群众存在“怕丢面子”的心理惯性,一些地区出现“暗箱操作”的反弹现象。对此,需从三方面发力:
强化法治保障,将移风易俗与信用体系挂钩,对违规者限制评优评先,形成长效约束。
注重文化创新,挖掘传统习俗中的积极元素,如将“闹婚”改为“文明婚誓”,让新旧文化和谐共生。
扩大社会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入,如婚庆公司推出“简约套餐”,媒体开设“新风故事”专栏,构建全民共建格局。
移风易俗是一场关乎价值观重塑的社会革命。从中心街街道的“四字诀”到全国范围内的文明实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习俗的改变,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家园的自觉守护。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活得更有尊严。”当简朴代替奢靡、互助取代攀比、文明战胜陋习,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更加清朗的社会。这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从拒绝一桌过剩的宴席开始,从珍惜一份真挚的情感开始,让文明新风成为时代最美的底色。(中心街 贾广涛)
(https://iapp.zzszrm.com/share/b3Nwcy0yMzMtMzkxMTI1NjA.html?cversion=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