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邑市都昌街道,一座0.38平方公里的老旧社区正焕发新生机。四十年前,新村社区曾是城市最耀眼的经济心脏,如今的街巷虽被冠以“老破小”之名,却以文化为笔,在斑驳的砖墙上绘就幸福图景,不仅创作了潍坊首支社区之歌,更打造出“15分钟文明实践圈”,让烟火小巷变身网红打卡地。
阵地联动,打造文明实践“聚集地”
新村社区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体场馆、城市书房、文明单位等阵地,结合党员“双报到”制度,吸纳义工联合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打造颐和堂、好人工作室、红色读书角、工艺筐制作工坊等20余处文明实践服务点,建立文化服务、非遗传承等13支社区文化服务队伍。通过构建资源有效整合、配置灵活、效益更高的文明实践网络,打造“15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圈”。志愿者们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开展非遗剪纸、文艺展演、义诊、义剪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390余场次,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赋能,激活社区发展新动能
新村社区邀请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五老”人员、身边好人等40余名文化能人加入社区文化建设,创作昌邑市第一首社区之歌——《烟火新村》,传唱发生在新村社区的邻里故事,凝聚和谐与友爱。各文化策划师发挥自身优势特长,通过路面彩化、墙体彩绘、增设基础设施等方式,精心打造80年代的“烟火小巷”,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拍照打卡,成为新村社区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邻里中心等文化活动阵地,策划组织了“我们的节日”、“文化进万家”、“戏曲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230余场次,实现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
美德引领,共建邻里和谐新风
近年来,新村社区聚焦“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以便民、利民、服务于民为理念,积极打造文化社区,共建邻里和谐。社区党委领办“红色物业”破解老旧小区无人管、管不好、管不起问题。评选12名“新村好人”,每年组织为新村好人免费体检。积极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为志愿者颁发聘任证书、开设社区美德银行账户,实施服务时间兑换积分、奖励机制,志愿服务1小时=1积分,积分可兑换等值志愿服务或慈善超市等值商品,让爱心服务“变现”,吸引辖区内潍坊银行昌邑管辖行、学军拉面、领域发道等多元主体加入社区公益联盟,激发198名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成为新村社区“共治合伙人”。举办昌邑市“睦邻有你 爱在昌邑”行动启动仪式,连续举办28届中秋节“邻里百家宴”,开展“邻里节,旧物置换”等活动,以邻里和谐促社区善治。
全龄关怀,绘就幸福新图景
社区为满足“老、青、幼”不同年龄段多样化需求,提供全领域、全生命周期服务。依托爱老帮老食堂和社区养老院,常态化为独居、高龄老人送温暖、送服务、送关爱活动,组建“老年人艺术团”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成立文明实践银龄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矛盾调处、普法宣传等文明实践志愿活动,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聚焦“为中”,依托社区微业服务中心,成立便民社区团购站、公益筐制作工坊、睫毛制作工坊,联合人社部门先后组织开展招聘会、小微特色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指导等“微就业”“微培训”“微服务”活动31场次,受益群众1500余人次,帮助1200余名社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突出“为小”服务,依托文明实践站开展了周末妈妈沙龙、红色读书会、少儿托管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幼有善育、寓教于乐。
(http://sd.wenming.cn/xsd/sjyw/202504/t20250409_68808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