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庞庄麦秸手编”被薛城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薛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庞庄麦秸手编”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庞庄麦秸手编”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00多年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庞庄村人开始麦秸手编。早期编织的物品主要是草囤子,草囤子俗称“气死猫”,意思是无论猫怎么折腾,也打不开草囤子拿里面的食物,这说明它的封闭性特别好。后来,编织的品种越来越多,种类达5大类35种,多是日常生活用具。
多年来,沙沟镇庞庄村的村民创造了传统手工艺品——草编,把普普通通的麦秸草编制成一个个精美多姿、经济耐用的各类生活用品和饰品。该村充分利用秸杆资源优势创造性地进行编制,发现利用麦秸编制的一些生活用品在村民中广受欢迎,遂将加工技巧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并互传互帮、互教互学,原有手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使手工草编制品的种类达到5大类、35种。主要有筐、茏、锅盖、气死猫、饨子五大类,按照型号大小、容量面积可分为35种,畅销于江苏、山西、安徽等10余省市。
用于草编的麦秸在选择和用法上非常有讲究,这对于所编制出的手工艺品的质量来说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种植冬小麦时,选择优良品种、优良地块,再施于大量土杂肥料,作物管理中精心浇灌、除草、防病、治病,确保小麦秸杆长势旺、麦秸直、麦秸壮、麦秸亮。在收割的时候,坚持用镰手割,并把麦秸以小把为单位捆成把(直径10公分),将麦粒取出,垛放在一起,同时注意通风透光,保证麦秸质量。在编制前,将存放的麦秸取出,浸泡于清水当中,按照编织用量进行轮换浸泡,取出进行小晒,保证麦秸既不能不湿,也不能太湿,这样麦秸在编制过程中才能有一定的韧性、不易折断。在编制过程中,同时取用高梁秸皮,将其分成细条状,作为麦秸草编过程中的穿线,起到框架,固定之作用。
麦秸草编因为便于加工,销售广泛,给一些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补贴,在农村广受欢迎。庞庄最为兴盛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当时工业经济势头猛进,广为发展,矿企业工人较多,此时蒸饭的茏头最为畅销,同时因为工人较多,也带动了煎饼筐、锅盖、气死猫、饨子的销售。其中气死猫最为群众所接受。气死猫,原属饨子类,其形状有所变化,底窄、肚圆、口窄、上有小盖,形似一个灌子,可装面食,透气防潮,延长食物储存时间。
庞庄麦秸手编至今已有近400多年历史,是祖先留下的珍贵的传统手编技艺。编织品种有30余种,从家庭生活用品、馍馍囤子、锅盖、煎饼框,到企业用的大缸盖等等,品种多样,规格齐全。加工麦秸手编用的原材料都是废弃的麦秸秆、高粱秆皮等,所以麦秸手编是绿色环保的手工制品,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庞庄村进行草编的人群多仅剩为数不多几位老年人,他们的手工细致精巧、样数繁多,随着人民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的提高,草编手工艺品成了人们“回到大自然去”的首要选择。
(https://mp.weixin.qq.com/s/nYUYm2aWWCNrHg_cwa1T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