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提到有些人是参加过44年前恢复高考时考入大学的大学生,人们或许觉得十分遥远,或许是又那么亲近。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却认为,44年前恢复高考的历史回顾,会使当年的经历者、见证者有着深深的怀旧情结。不论你是否报考过或是否被大学录取,不论你的兄姊、家人是否也对那突来的重大转折感到茫然和无措,或是有各种体验与认识,对于44年前恢复高考,褒奖者一定远远多于否定者因为那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更是570万报考者、27万多名被录取者,乃至以后所有大学生人生的拐点。 鉴于此,1977年曾在历史低谷中断层了的高考在讨论和申辩声中得以恢复。 鉴于此,1977年的高考成为中国最为激烈的一届高考,录取比例高达21:1。 鉴于此,在恢复高考44周年之际,作为与枣庄师专当年招收的第一届新生有过亲密接触,并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过的教师,我曾多次寻访到了一些当年学校领导和教过的学生,并且通过一些史料,共同回忆当年的人和事。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可以引发许多人对那段改革与开放的经历的感动,还能折射高考在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乃至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未来。
时任枣庄市委书记翟文孝、市长朱关兴与市教局领导在学校领导陪同下视察学校
历史告诉我们,高考是这样恢复的
1966年,“五一六通知”公布后,“文化大革命”的烈火开始燃运中国,6月1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传达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作座谈会精神,提出要废除高考制度。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取消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了。1977年7月,分管科技和教育的邓小平同志,上任后不到一个月就抓住机会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决议。之前的1977年5月24日他发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オ》的著名讲话,提出了“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オ。”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支持、推动下,全国科学和教育座谈会、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议和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议先后召开。他在听取众多教授、专家的意见后,提出要突破“两个凡是”支持恢复高考。10月初,历时44天的第二次招生会议结束后,教育部出台了《1977年招生工作意见》,把“文化大革命”中招生对象范围扩大为: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出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 历史的前行,有时需要一个巨大力量推动。由于邓小平同志的果断支持与拍板,1977年高校招生按统一部署进行。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有570多万人参加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这在当时世界考试史上是个绝无仅有的数字。 一个伟大的抉择,开启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改革与开放的历史时刻!
“没有高考的恢复,就没有枣庄高等教育的今天”
恢复高考,给全社会带来了惊喜、激动和兴奋,也使枣庄结束了没有大学的历史。 拂去岁月的浮尘,回溯往事,令人百感交集。“枣庄区域(包括原峄、滕两县)古属鲁地,教育兴旺。战国以前,名儒辈出,盛极一时。魏晋之后,战乱频仍,逐渐衰微。两干年前的(应为两干年来——作者注)官学和私学,时断时有。据宣统元年统计,全市有高等小学堂2处,初等小学堂27处,学生共317人,仅占全省小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五。1910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废除了读经,现代科学正式进入学校,1915年,全市有小学86处,学生2787人,教员223人。那时的旧中国,战乱纷纷,广大农民贫寒交加,本来就脆弱的枣庄教育经过抗日、解放战争后,已是千疮百孔。1948年秋,枣庄全境解放后,人民政府立即致力于恢复教育工作。文革前的十七年,枣庄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曲折而基本健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发展步伐更显稳妥。文革十年,枣庄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教育发展比例失调,教育质量下降。”(——摘自《枣庄教育志》)而从大专院校布局来看全省四个地级市(济南、青岛、淄博、枣庄),1977年前唯独枣庄没有一所大专院校。1978年4月17日,枣庄教师进修学院(枣庄师专前身)举行开学典礼
1978年春,枣庄教师进修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71年的在枣庄市教师培训学校)招收了第一届大专班,录取学生70人,设中文、化学两个专业。枣庄教师进修学院开设大专班,是枣庄市历史上的新突破。这个难得的机遇是怎样争取到的?对此,我曾走访过我的老领导一一枣庄师专原党委副书记、参加过1977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左林瑞教授,他向我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旧闻”。 据左林瑞介绍,1977年底,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考生阅卷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时,枣庄教师培学校校长石宝光(后调任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部长、市纪委书记,1989年11月病故)正在济南参加全省教师培训工作会议。从适应形势发展,迅速提高枣庄师资水平需要这一高度出发,他思考着应借这次恢复高考的良机,建议市里为枣庄招收一批大学生。此后,他积极向市领导和教育局的领导同志传递信息、联系学校,并多次与省教育厅领导面谈。省厅领导十分尊重枣庄方面的要求和愿望,肯定了庄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在1978年春节前后同意以济宁师专枣庄分校的名义,在枣庄招收两个专业班的学生。
1980年,枣庄师专77级毕业生合影
全省高校录取工作于1978年2月份开始。3月24日至31日,左林瑞等参加了设在济南的省教育厅招待所专科类学生录取工作,经过认真审阅档案材料,慎重研究,择优录取了来自青岛、淄博、济南、潍坊、烟台、滨州、济宁、枣庄的70名学生(实际报到为67人)。 与此同时,和大专班相配套的师资力量调配工作同步进行。1978年3月31日,我由组织调动,来到枣庄教师进修学院报到,担任77级班主任,中文科教员。此后,我在那里工作了九个春秋。 枣庄要招收大专班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市教育系统,也受到了市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与关怀。3月下旬,时任枣庄市委书记王润斋、市委副书记李鸿儒等先后来学校视察工作,并对新生入校等问题提出具体的安排意见。 4月15日,恢复高考后被录取的新生报到,4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市委副书记李鸿儒等出席并讲话。从此,枣庄的高等教育在恢复高考的重大历史抉择中,应运而生。 回忆从枣庄教师培训学校到枣庄教师进修学院,到1984年6月5日省政府批成立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再到2004年5月17日,被教育部批准升格的枣庄学院,我也经历和了解了枣庄市的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过程。这是枣庄教育史上的巨大飞跃,这次飞跃的起点,应当始于并归功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恢复。正如左林瑞生前感慨的那样:没有改革开放和高考的恢复,就没有今天我市高等教育的可喜局面和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