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枣庄市山亭区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从让返乡秀才成为新农人、手机成为新农具、流量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生态成为新资源入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让返乡秀才成为新农人
清晨浓郁的酱香飘满了整个村庄,经过切丝、翻炒饱经日晒的辣疙瘩,变成了色泽鲜亮、脆嫩咸香的炒咸菜,卷上杂粮煎饼,尝一口便回想到从前,这是所有在外游子记忆深处“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我之前在外地开连锁母婴生活馆,那时候虽然挣钱,但是心里总是放不下家里的老人和我心头最爱的‘风味小咸菜’,2014年我便回到山亭开启炒咸菜之路,现在我的酱菜销量位居各大平台榜首。”“酱菜格格”高利芹向我们自豪地介绍道。
据介绍,早在2019年,山亭区就围绕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在新农人引育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归雁兴山”行动,研究出台《山亭区回引优秀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十六条”措施》,组织号召返乡青年52人,成立了青年创业联合会。以此为基础,在北京、上海、苏州等流动党员集中地设立10处“归山”亭,利用5年时间回引了200余名青年,其中有哈工大通信工程研究生高安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的MBA徐善亮、广州的“美业导师”朱玉凤等等。
为让“返乡秀才”安心在家乡创业,在全市启动“榴枣归乡”工程后,建成了首个乡村“榴枣驿站”,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帮助返乡人才解决资金、场地等问题,并积极协调职能部门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徐庄镇积极为徐善亮协调商投、农业农村等部门相关政策支持,又盘活了华东村的一处闲置山地,帮促其创立枣庄晨玺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自动化流水线的高标准工坊,现有14万羽蛋鸡存栏,每天可产蛋13万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鸡蛋大王”。同时,探索推行“共富工坊”“乡村合伙人”机制,先后组建强村公司12家、发展电商企业397家,特色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2亿余元,不仅让在外游子安心回家创业,更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在“返乡秀才”的带动下,山亭区针对返乡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实施精准培训,相继举办电商、乡村建设工匠、石榴种植、非遗传承等培训,累计培训各类人才5100余人,评选山亭籍乡土技能大师、标兵、能手共计180名,新增技能劳动者5711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365人。
把手机电脑和先进技术变为新农具
现在,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返乡创业,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帮助农民在家“卖货”;一块小屏幕,就能汇聚田间地头多种信息;一项深加工技术,就能让农产品增值,农业越来越有“科技范儿”了。
“我现在有5个淘宝店、1个天猫店,并同时入驻拼多多、微店、抖音、视频号等10多个平台,主要销售樱桃、蓝莓、地瓜、紫薯、小米等当地60多种农特产,多年蝉联线上平台农产品销售类目第一。”“返乡秀才”高安勤向我们介绍他的成就。
走进徐庄镇共富工坊,8个直播间正在火热直播,售卖着樱桃、地瓜、杂粮、零食等多个类目的农产品。这是徐庄镇党委、政府和高安勤共同创办的共富工坊,他通过举办乡村电商课堂活动,带动周边20余名青年从事电商,将网店从2家扩大至17家,注册“鲁农人”商标,常年连接本村3个合作社和20余家农户,一年实现销售额约500万元。
据了解,山亭区山多地少,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誉,村民大多以种植樱桃、山楂、葡萄等果树为主,因为保鲜期较短,往年每到收获季节村民都面临销售难题。对此,山亭区实施电商达人头雁计划,着力培育特色产品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技能+直播”“人才+电商”模式,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组织电商人才培训18期,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涌现出一批以张月乔、马宝学为优秀电商直播代表的新农人。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电商企业404家,电商店铺2637家,实现电商网零额增幅连续12个月全市第一。
走进桑村镇辛庄村艾草园的生产车间内,阵阵艾草清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艾草进行加工,目前主要加工的产品有艾条、艾柱、艾包等,通过线上销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5万元。
“人们只知道金银花珍贵,金银花藤都是当‘杂草’割掉,其实金银花藤同样具有很大的价值,它的藤可以煮水喝或者是煮水洗澡,我们现在将金银花藤加工成沐浴包进行销售,既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又延长了产品链。”徐庄镇“新农人”高安勤介绍道。他通过收买农户新鲜野生金银花藤,做成野生金银花藤沐浴包,通过线上平台年销售约10万斤,销售额达到100万余元,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
这是山亭区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亭区把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农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不断延伸产业链,积极探索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由低层次的初级产品迈向中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先后打造了“山亭地瓜枣”“枣店香”系列产品等,让特色农产品“链”出了一片新天地。
整合资产资源成为新的生产关系
如何让新农人、新农具更好发挥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致富,是山亭区一直在探索的。
“这个火樱桃,清脆多汁、酸甜可口,红红火火的真是好看又好吃……”在水泉镇采摘园,游客们挎着小篮子穿梭在樱桃林中,一边品尝甜美的樱桃果肉,一边享受着采摘的乐趣。眼下,一幅幅从农家小品到大产业的发展画卷,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返乡秀才”“山楂妹”发挥名人效应,带动全村网上带货,销售火樱桃1.5亿元,这让村民们看到了樱桃的“红利”。为拓展做好“樱桃”文章,集成种植提高产量,村党支部牵头领办了棠棣峪火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动员村民将土地交给村集体,由集体负责种管收销,村民当起股东,全村120余户村民入股土地共计900余亩。创建火樱桃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引进信息化智能控制终端系统,实施“智慧果园”建设,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病虫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先后成功引进美早、布鲁克斯、黄蜜、红鲁比等名优品种,亩均效益超过10000元;发展高标准火樱桃大棚60余个,亩均收入超过5万元。
走进徐庄镇安上村现代农业产业园,连栋成片的温室大棚内硕果累累。
“在省派第一书记的帮扶支持下,整合帮扶资金、进行土地流转、引入新型农业技术,采用荷兰吊架式无土栽培模式,利用椰糠作为无土栽培基质,立体种植西红柿等蔬果,我们村已经实现长叶香橙、天使草莓、青口蜜小番茄、玉菇蜜瓜等蔬果蔬菜和种苗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安上村党支部书记张令帅说。
据了解,土地托管、流转在山亭区早已屡见不鲜,在城头镇龙潭家庭农场,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红、橙、黄、绿不同颜色的番茄长势喜人,“新农人”袁权在这里流转土地200余亩,建立了番茄品种育繁推基地,先后选育推广了270余个番茄品种,每年开展科技下乡等志愿活动30余次,累计推广种植番茄等蔬菜新品种2.6万余亩,帮助种植户年增收达1200余万元,强村富民成效显著。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把村内土地、资金、资源、劳动力等整合到一块,带领村民“握成一个拳头”奔小康。
“跨村联建”构筑乡村振兴新图景
“俺村火樱桃品质、口感都和棠棣峪的一样,但就是卖不出去,去年樱桃收入就只有十来万块钱。自从我们开展了‘跨村联建’,在棠棣峪村的带领下,今年我们的樱桃收入突破了20万,供不应求了!”水泉镇赵岭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洪臣高兴地介绍。
据了解,在水泉镇棠棣峪村周边的赵岭、郑庄、张山头、唐岭4个村地缘相近,都种植火樱桃,但种植技术相对落后,在果树品种引进、技术推广方面缺少交流共享。为了让强村帮弱村、先进带后进,彻底解决村庄规模小、实力弱、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山亭区以水泉镇棠棣峪片区为试点,探索实施村党组织“跨村联建”,以棠棣峪村为领建村,统筹周边赵岭、郑庄、张山头、唐岭4个村组成棠棣峪片区党委,由机关下派的“80后”返乡能人、郑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片区党委书记,90年代起就担任支部书记、德高望重的棠棣峪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副书记,其他3名联建村党支部书记任委员,并整合5个原有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火樱桃种植合作社联合社,推广普及“六统一”生产经营方式,增强林果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经营标准化水平。同时,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动区域品牌共享、资源平台共用和产品统购统销,2024年火樱桃成熟季,示范片区日均网上销售3000余单,累计销售额达6500余万元。
码头、沙滩、花海、长城、民宿,这些景点同时汇聚在了山亭区岩马湖畔—冯卯镇独古城村。
年轻人想法新,有干劲。山亭区独古城村回引的95后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张越任职后,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深度挖掘“最牛老丈人”独孤信事迹传说,建成村庄西部岭长城2.3公里;坚持因地制宜,因山就势,打造了“九曲花海”和“旱海石林”景观;以“闲置小院复活”工程为抓手,盘活28个独具特色的业态小院,翻修成农家院落式的民宿小院,配套建设道路、水井、花草树木、农家食堂等,使整个村庄有了景观的看头、文化的说头、农民的盼头和游客再来的念头,旅游旺季每天游客突破1万人。
“冯卯镇前期基础较好,冯卯村有乡村振兴讲习所、岩马水库纪念馆,岩马村有渔业合作社,独古城村有民宿、九曲花海,望母山村有老粮库,朱山村有朱山雅集、驻驾山庄,水山村有大量的旅馆以及建水库时期的老人。张越在了解到山亭区的‘跨村联建’工作后,就第一时间向我们党委政府建议,将镇驻地冯卯、独古城、水山、望母山、朱山、岩马6个富有特色的村‘连点成片’,整合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对片区产业发展重新规划,打造集渔业、民宿、研学游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农旅融合区,成为‘不出枣庄看大海’的网红打卡地,年均村集体增收8万元。”冯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戚艺潇介绍道。
村党组织“跨村联建”,打破条框束缚、区域壁垒,通过联建村党支部优势互补、强弱搭配,推进片区组织联建、产业联营、乡村联治,打造“共建、共治、共富、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目前,山亭区全面推开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全区成立联合党委53个,覆盖261个行政村,各片区党委立足联建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精准策划一批优质产业项目,积极搭建共富平台,由片区党委带动发展产业项目34个、共建项目36个,成立共富公司18家,培育致富带头人121名,累计带动联建村集体经济增收276.5万元,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134个、增收284.7万元。
“乡村来了好青年,开发山里好资源,线上线下好相连,带领群众好赚钱!”山亭区通过实施“榴枣归乡”“归雁兴山”工程让优秀人才回到山村成为新农人,利用智能手机、农业科技等先进技术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并在全区建立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实施村党组织“跨村联建”,最大限度整合资产、资金、资源,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构建了乡村振兴新的齐鲁样板。
(https://mp.weixin.qq.com/s/Gs9x3Xa8XYumRUKYfe2I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