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   枣庄市文明办  主办
宣讲  |学习强国APP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   投稿  |   返回首页  

一个葫芦开俩瓢

   日期:2018-11-11     来源:枣庄文明网    




       在乡间,用葫芦制作而成的瓢叫葫芦瓢,是一种传统的舀取器具。

       并不是每个葫芦都可以做成灵巧别致的瓢。只有那些看上去匀称圆润的圆肚葫芦才有做瓢的潜质,而那些长得歪歪扭扭不成材的葫芦,往往嫩得一掐一股水之时,就被早早摘下来当成蔬菜炒吃了。



       农人们把成熟的老葫芦摘下来,挑选出个头硕大、形态匀称的,找个透气通风的地方晾晒上几天,等吸足了阳光完全干透了,用刀子将外面的那层老皮刮去,然后把葫芦固定稳当,在居中的位置画上一道线,小心翼翼地用锯锯开。

       锯葫芦看似简单,却是个技术活,需要有精准的眼力和娴熟的技艺,才能不偏不倚锯成两个大小对称造型美观的葫芦瓢。稍不留神,就会锯歪斜,一个好端端的葫芦也就报废了。



       记得小时候,每次爷爷把葫芦锯开,奶奶总是掏出葫芦里的瓤和籽晒在窗台上,留作来年的种子。

       葫芦籽香喷喷的味道实在太诱人,虽然奶奶一再告诫“小孩子不能吃葫芦籽,吃了会长龅牙的”,可馋嘴的我总是趁奶奶不注意偷着吃,丝毫不担心有一天嘴里会长出难看的龅牙。



       新锯开的葫芦瓢富含水分,不能立即使用,需要晾晒几天让其干透。晾晒是制作葫芦瓢的一个关键步骤,也颇有讲究,关系着葫芦瓢的寿命。

       直接放在阳光下暴晒,会导致葫芦瓢外面凹凸不平,甚至裂开一道道口子;倘若放在屋子里慢慢阴干,湿气大容易生出霉点。经过不断摸索,农人们掌握了晾晒葫芦瓢的技巧,那就是蒙上一层纱布然后再放到太阳底下晾晒。

       几天后,葫芦瓢完全脱去了水分,看上去颜色鲜亮,泛着瓷器般的光亮,握在手里轻盈灵巧,质地也变得异常坚硬,手指敲在上面砰砰作响,如鼓声清脆悦耳。



       过去农村物资匮乏,农人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不少都来自天然的草木。那些采集天地灵气吸取日月精华的植物,是大自然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葫芦瓢就是这样的老物件,天然形成的流畅线条和巧妙造型让人叹为观止:一头大且圆,适宜盛放东西;一头窄而长,可以作为手柄。



       葫芦瓢有水瓢和干瓢之分,用途广泛。水瓢主要用来从水缸里舀水做饭,干瓢则用来舀粮挖面、为牲口舀料或者充当一些食物的容器。母亲为人实诚,待人热情,每次大娘大婶们来我家串门,母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计,起身进里屋盛上满满一瓢花生招待客人。

       有时,葫芦瓢还作为量具使用。小时候各家各户生活条件普遍不好,有些人家来了客人,可面缸里的白面不够做一顿饭,于是就去邻居家借一瓢面应急用,等改天自家磨了面再还给人家。乡下人讲情义,当初借人家一平瓢面,还的时候一定是一满瓢面。



       一口憨厚朴实的水缸,伫立在农家院落或灶房里,见证着一家老小的喜怒哀乐;一只古朴轻巧的水瓢,漂浮在澄澈透明的一缸清水上,守望着一年四季的雨雪风霜。“缸儿离不开瓢,锅儿离不开勺”,在乡间,缸和瓢是两个亲密无间的伙伴。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舀水煮饭、洗衣喂牛,农人们与水缸、葫芦瓢朝夕相伴,有着打不完的交道。



       盛夏酷暑的晌午,汗流浃背的农人们从地里劳作归来,口干舌燥嗓子直冒烟,推开院门大步流星直奔水缸,掀开缸盖,抓起葫芦瓢舀瓢凉水,“咕咚咕咚”一饮而尽,直喝得热气散尽肺腑清凉才肯罢休。农人们双手捧着葫芦瓢狂饮凉水的情景,颇有古代豪杰大碗喝酒的英雄气概,那种酣畅淋漓爽快至极的洒脱不羁,是发自庄稼汉内心的自信和满足。

       乡下人不讲究,舀完水顺手把葫芦瓢丢在水缸里。只见轻巧的葫芦瓢悠悠地摇晃,一圈圈打着转儿,顷刻便静止在水面上,犹如停泊在河湾里的一叶扁舟。一缸清水,关系着农人的一日三餐,也滋养着葫芦瓢的血脉。几天不与水接触,葫芦瓢便失去昔日的光滑透亮,还会裂出一道道口子。不过,只要将其丢入水中泡一泡,裂开的口子便会神奇地愈合。



       如今,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上了锃亮精致的塑料勺、铝勺、不锈钢勺,葫芦瓢作为传统的舀取工具渐渐淡出了农家生活。

       对于有过多年乡村生活经历的我来说,远去的葫芦瓢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愁,更是一种贴心贴肺的温暖。母亲用葫芦瓢从水缸里舀出的一瓢瓢水,滋养着我的身体,涤荡着我的灵魂,让我在梦境中一次次体味亲情的美好和故乡的味道。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 2023 枣庄文明网 版权所有
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 枣庄市文明办 主办
鲁ICP备17032745号-1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0026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端

志愿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