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护佑人民健康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杨 雷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 晶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黄雯雯 市计生协会副会长
李 茜 山亭区妇幼保健院院长
近年来,枣庄市卫生健康系统始终将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任务,以“健康枣庄”建设为抓手,以“满意枣庄”建设为目标,着力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环境、完善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初步实现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一是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优化。积极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全市33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开通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4家医院开通互联网诊疗服务,7家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三级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全部达到4级,5家二级医疗机构达到3级。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着力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全市比重降至25.41%。全力推进群众就医满意度工作,“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为群众节省挂号费用75万元,“帮办陪送访”累计帮助111万人次,院长热线和扫码吐槽累计为老百姓解决问题1262件,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加快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各级疾控中心共建成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19个,市疾控中心完成整体搬迁。实施预防接种强基行动,大力推进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数字化、智慧型建设,建成智慧接种门诊11处、成人接种门诊8处、数字化接种门诊66处,全市一类苗接种率超过95.9%,1-7岁儿童疫苗全程接种率93.92%。深入实施爱国卫生创新提升年行动,持续推动卫生创建向基层延伸,新建健康社区、健康机关、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330个,健康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市卫生健康委被全国爱卫办评为“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集体”。
三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全市分别有20家、60家、54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基本标准和省能力提升标准。加快村卫生室设备配备,1592所村卫生室完成智慧随访设备配备,1422所村卫生室完成康复理疗设备配备。评定齐鲁基层名医8名、枣庄市级基层名医16名,累计选派“业务院长”27人,选派69名城市医师到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扶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占比达56.73%。
四是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加快推进市中医医院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政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市中医医院加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枣庄医院牌子,2月2日顺利迎接国家调研组现场调研,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全市25个中医优势专科入选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单位,1人入选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鲁南吕氏肝病中医学术流派成功入选2022年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五是卫生健康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市中医医院二期项目已投入使用,市胸科医院改扩建项目年内具备使用条件,台儿庄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峄城区人民医院改扩建等一批基层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市立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滕州市中医院等12家医院完成第一批财政贴息贷款项目申报,共申请贷款需求17.225亿元。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市级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平台搭建工作,实现了传染病相关信息数据平台内实时传输对接和预警处置;为全市镇、社区、村级医疗机构配置“智医助理”系统1860套,帮助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全面建成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累计采集电子病历数据7.6亿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368万条。
六是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更加坚实。创新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慈善医疗救助制度,对个人承担的住院治疗费用给予50%补助。持续推进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深入实施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工作,2022年全市累计完成乳腺癌检查129254人,目标人群覆盖率91.86%;完成宫颈癌检查126589人,目标人群覆盖率89.97%。全市备案托育机构27家,托位数14000余个,千人口托位数达3.7个。启动第三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活动,目前全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55家,14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二级以上中医院康复科和治未病科全覆盖。2022年7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来我市专题调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七是新医药产业链不断壮大。全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先后赴深圳、南京、郑州、济南等地招商10次,深入对接深圳迈瑞医疗、上海复星医药、微医集团等医药头部企业项目19个,引进了一批高质量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枣庄市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强化企业跟踪服务,有序推进16个省市级重点重大项目建设,支持10家新医药存量企业扩规建设项目。2022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
尽管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省里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下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条主线,以健康枣庄建设“十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规模扩增,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深入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处置水平,不断优化生育养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医养健康产业规模,推动全市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实干实绩实效筑牢护佑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坚实屏障,走好新时代卫生健康“赶考”之路。
答记者问
01、大众日报记者:基层医疗作为保障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对满足群众就近就医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从哪些方面推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
黄雯雯:市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新时期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着力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注重推动资源下沉、医防融合、城乡统筹发展,努力让群众就近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有效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起,在全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三年规划,以乡镇卫生院评价、“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村卫生室建设为重点,持续改善提升乡村两级医疗服务能力,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达标率93.75%,推荐标准达标率31.25%;建成社区医院6家,实现了区(市)全覆盖。筑牢村级服务网底,建成中心村卫生室172所,全部配备血液分析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省级、市级、县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23处、137处、533处,为1422所一体化村卫生室配备智慧随访和康复理疗设备;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署“智医助理”系统,辅助基层医务人员开展诊疗、随访服务,基层诊疗占比提高到56.73%,群众就近就医更加安心便捷。
二是基层人才队伍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获评齐鲁基层名医8名,评选枣庄市级基层名医16名,每人每月分别发放补助1000元、500元,逐步扩大齐鲁基层名医、枣庄基层名医效应。建立人才下沉基层长效机制,明确13家二、三级医院和14家基层卫生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关系,累计选派“业务院长”27人援助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扎实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培养基层骨干人员25名、乡村医生97名,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占比达到57.47%,基层卫生人才技术水平逐年提高。
三是基本公卫和签约服务扎实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规范高效,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49万份,建档率达到90.49%,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查体。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482个,团队成员4465人,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57.8%,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应签尽签,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质量和效果。
通过不断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建强队伍等种种措施,持续强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基层群众就近就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02、大众网记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各行各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卫健系统2022年在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晶: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让患者看病更舒心、不堵心,市卫健委2022年进行“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提升年”行动,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了“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提升年”攻坚行动,为老百姓送上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
一是开展“一次挂号管三天”。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均开展“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便民举措,就诊当天无法取得检查检验结果的门诊患者,3日内在同一院区、同一科室就诊,无需再次缴纳挂号费,只要到科室分诊台挂一个“0元号”,就可以正常地等候免费复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患者原本挂的是主治医师的号,接下来两天续诊时想改挂主任医师的号也是免费的。市妇幼保健院还正式开通了门诊挂号“一次挂号、全院通用”功能,实现了一次挂号看多个科室的功能,患者在挂号科室看诊结束后如需要去其他科室进一步治疗,可以免挂号直接进入和疾病相关的其他专科进行就诊,实现了医生围着病人转的“一站式服务”诊疗流程。
市民反复挂号问题得到解决,让我市市民董女士深有感触地说“对患者来说,这项政策既省钱又省心”。据统计,2022年7月该政策实施以来,已累计为9万余名复诊患者免收挂号费75万余元,预计2023年将能为患者减免挂号费约140余万元。《生命时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新华网山东频道、枣庄日报等均对此进行宣传,国家、省、市三级媒体给予了高度肯定。
二是开设院长热线和“扫码吐槽”。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全部开设了院长热线和扫码吐槽,在各医院院内醒目位置公布院长热线办公地点、接待时间及联系方式,并通过各级新闻媒体进行公示,市立医院6201234、市妇保院5201234,市立二院8201234,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712345,非常好记且24小时均可接通。其中对全市各镇街卫生院和1615个村卫生室的电话公示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院长热线的开通有利于各医院及时解决群众的诉求、妥善化解医患矛盾、不断改善医院服务。院长热线开通后,2022年下半年通过市长热线12345投诉反映市直医疗机构问题的数量比上半年减少了21.88%。
三是推进“帮办陪送访”服务。市卫健委指导各级医疗机构推进“帮办陪送访”服务,负责引领看病群众就诊、预约或陪同辅助检查、办理入院、出院手续,积极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服务。如枣庄市立医院组建了18人的“蓝马甲”服务队,24小时全天候导诊,为急诊区域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2022年累计服务1.8万人次,被省卫生健康委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分享推广。2022年共实现进院有人帮141万人次、住院有人办6.2万人次、检查有人陪58万人次、出院有人送10万人次、回家有人访29万人次,全市已累计服务245万人次。
03、枣庄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下“两癌”筛查的问题,自“两癌”筛查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山亭区妇幼保健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这项民生实事的落实落地,切实为山亭区广大妇女撑起健康“保护伞。那么请您介绍一下这两年山亭区“两癌”筛查的一些具体做法?
李茜: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为实现城乡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全覆盖,山亭区妇幼保健院坚持疫情防控和项目实施两手抓、两不误,工作中突出抓好“三个到位”,构建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妇女“两癌”防治机制,推动了这项惠民实事落实、落地、见效,筑牢了妇女健康“防护墙”。一是扩点扩面到位,实现城乡检查全覆盖。我区现有常住人口30余万人,其中适龄妇女75734人,包括农村妇女62304人,约占82.27%,城镇妇女13430人,约占17.73%。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健康,在前期做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的基础上,将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写入山亭区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全覆盖,全区278个村居实现均等化服务全覆盖,不断推进适龄妇女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均等化、同质化。二是保障体系到位,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进一步提升项目质量,由区卫健局、区妇联牵头,妇保院和辖区内10家镇街卫生院成立项目联盟,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工作目标,建立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和“两癌”检查分级诊疗体系,形成区、镇、村三级体系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服务共同体。通过促进病理、乳腺钼靶、阴道镜转诊检查等资源共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全区设置“两癌”初筛门诊11处,为项目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撑。成立区级专家指导组,加强对初筛机构质控管理,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同时,创新“两癌”筛查上门服务模式,从我院抽调20余人组建2支流动“两癌”筛查队,开展免费义诊筛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2020年以来,累计下基层宣传义诊活动36次,服务群众7.6万余人次。三是随访管理到位,早诊早治成效显著。我区充分发挥妇幼保健机构体系健全的优势,建立了个性化随访制度,目前累计为适龄妇女建档32.7万份,对检查中发现的异常、可疑病例,逐一进行随访追踪,规范落实会诊、转诊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治疗。2020年以来全区适龄妇女“两癌”检查覆盖率为100%,已达到健康中国2030年92%的目标,全区累计开展“两癌”检查15万余人次,其中农村妇女13.7万人次、城镇妇女1.3万人次,共筛查阳性病例9098例,其中城镇妇女2846列,占比31.28%,农村妇女6252例,占比68.72%。检出宫颈TCT异常人数为2696人,阴道镜检查2610人,异常327人;组织病理检查337人,检出低级别病变84人、宫颈癌前病变118人、宫颈癌3人均为浸润癌,宫颈癌检出率2/10万。乳腺癌检查超声检查0级与3级及以上共计6380人,检出乳腺纤维瘤61人;组织病理学检查128人,检出乳腺癌前病变13人,乳腺癌39人,乳腺癌检出率26/10万。检出“两癌”及癌前病变全部进行跟踪随访,随访率、治疗率均达100%以上。早筛、早诊、早治得到很好的落实,妇女健康得到切实保障。
(https://mp.weixin.qq.com/s/vF9_XLY2OyRzBqQZzBBm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