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周营镇坚持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牢牢抓住“防返贫”和“促振兴”两个关键,按照“全域规划、分片建设、整体串联”原则,聚力“印象白楼”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创建行动,走出一条机制不断创新、群众生活改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致富新路。
聚焦“三大矩阵”,强化要素统筹“向心力”
一是搭建组织推进矩阵。由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指挥,区直有关部门靠上扶持,成立工作推进专班,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推进机制;邀请省级专家参与推进区规划设计,明确“印象白楼”发展定位,制定实施方案,确立“一核引领、一带串联、三区共建、十村联动”发展思路。二是搭建人才领航矩阵。构建“党支部+合作社+新农民”三位一体的乡村人才体系,通过党支部领办航鹤、绿之源等高效农业合作社带头引领,利用村庄特色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计划,选拔12名科技特派员,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专家;开展“归雁”行动,回引50余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于20名致富带头人组成乡村振兴后备力量,为推进区建设注入强劲活力。三是搭建要素保障矩阵。以市级衔接资金为撬动,整合上级部门、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1亿余元,涵盖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人才培养、乡村治理等六大板块、36个项目,高质量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
聚焦“三大事业”,强化乡村建设“凝聚力”
一是擦靓乡村生态底色。依托周营大沙河“干流贯穿南北,支流纵横东西”水系网络,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河湖库水系联通工程,累计清淤河道12公里,栽种绿植水草80余万株,打造村级景观节点3000余处;新修“四好农村路”6.6公里,硬化村内生产路15公里,省市区三级美丽乡村实现100%全覆盖,周营大沙河荣获省级美丽示范河湖、省级水系绿化样板称号。二是弘扬特色周营文化。依托运河支队红色文化等,规划打造运河支队记忆馆、家风家教家训馆等教育载体,擘画了以“三馆两园一校一厅一广场”为主体的白楼湾党性教育示范片区。目前,累计开办培训班40余期,培训学员4500余人次。先后获得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市级党史研究基地等荣誉称号。三是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实施“生态+文化+村居”创建模式,建立起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基础、以智治强支撑的“五治”融合基层综合治理体系。选树家风典型标杆,评选五好文明家庭、三好人家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优秀角色37户、146人,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塑造文明乡风。
聚焦“三大法宝”,强化产业振兴“续航力”
一是以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续航村级发展。集中打造39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股”连心、以“业”连利、以“产”连责,重点发展特色种植、设施农业,形成了铁佛、沙河涯等20余个蔬菜种植专业村,蔬菜年产量达35万吨,产值突破16亿元,镇域农民银行存款达13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9万元,全镇3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破十”。二是以发展核心产业项目续航现代农业。以巩湖村辣椒种植为核心,建设日光温室大棚40座,打造占地3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擘画集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体验相结合的示范种植园。在此基础上,串联白楼湾现代农业示范园、亿田园等产业园区,构建“一河十园”现代农业产业带,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设施农业、调整产业结构8000余亩,亩均产值由1000元跃升至3万元,现代农业呈现连片集约发展态势。三是以创新利益联结方式续航群众增收。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发展思路,创新实施“合作运营带动脱贫”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二期项目建成后可吸纳劳动力100余人,带动农民务工收入近100万元;全年蔬菜净利润达到180万元,带动片区内群众每年增收60余万元;项目可产生收益25万元,带动5个村集体收益超5万元,真正实现集体、合作社、农户、困难群众“四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