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午,枣庄市“十三五”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在枣庄会展中心召开。会上,市城市转型促进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就“十三五”期间我市争取国家和省转型政策资金情况、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工作及具体成效、“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路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围绕转型发展中心工作,更加突出产业支撑、科技创新、民生投入,城市发展逐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产业由煤炭“一业独大”向“多业并举”转变,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初步实现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预计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00亿元,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2020年,全市累计获得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21.34亿元,获得省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1亿元。2016-2020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组织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绩效年度考核中,我市始终获评良好以上档次。2019年,我市推进城市转型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表彰。2020年,我市推进城市转型工作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攻坚教学案例”。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围绕城市转型三大任务,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社会保障提升,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阶段性新成效。一是坚持“扩增量”与“提质量”并重,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水泥、造纸、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六产”,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坚持“做减法”与“做加法”并重,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开展“查治法责”集中行动和大气污染源“千人帮扶”行动,淘汰落后产能。培植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强采煤塌陷地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山亭区、台儿庄区成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三是坚持“保重点”与“兜底线”并重,保障改善社会民生。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49元,年均增长7.9%。8.7万户、20.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完成棚户区改造9.4万套,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切实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又是国家认定的老工业城市,近年来,不断深入探索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发展路子。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打造“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示范市”的任务目标,为我市纵深推进城市转型指明了方向。一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夯实城市转型的基础。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着力打造“6+3”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优良产业生态,为推进城市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二是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转型的内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推进重点污染系统治理,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明确城市转型的目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夯实教育现代化基础,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法治建设进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