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   枣庄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学习强国APP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   投稿  |   返回首页  

枣庄:脱煤转魅,小城又东风

   日期:2018-11-27     来源:枣庄文明网    浏览:197    

 

  高铁、共享单车、城市BRT、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如果不提名字,你绝对不会想到这些元素会汇聚在一个曾经靠煤炭发展起来的城市。位于鲁南的枣庄如果不是因为台儿庄超高的知名度,国人对枣庄的概念也许只停留于地图上,或许会对枣庄因“枣树”多而得名感兴趣,但自从京沪高铁穿过她,红色经典旅游城市打响全国,台儿庄古城形成城市名片,枣庄已变了模样。

  声名远播的“煤城”   “爬上飞快的列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这首描写抗战时期枣庄铁道游击队战斗生活的歌曲成为枣庄市推广红色旅游的经典曲目,枣庄之所以能够在抗战时期就有相当规模的铁路线,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丰富的煤炭资源。   早在明朝初年,鲁峄地区(现枣庄市中区)就有“乡民开山取石为磨、碾,挖井取煤作薪”;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立“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兴公司”,一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前,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华资煤矿,沦陷后日本侵略者甚至派一个团进行资源掠夺。   上世纪80年代,枣庄供应了江浙沪一带超过50%的煤炭,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曾占经济结构的八成以上,枣庄也因此被称为“煤城”。

  煤式微,危机显露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这就意味着开采一点就少一点,由于早年的过度开采,枣庄的煤炭资源逐渐枯竭,2009年枣庄被确定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这对习惯从地里挖资源换发展的“煤城”不啻于宣判经济发展会放缓甚至倒退。    不仅如此,由于煤炭资源是非清洁能源,燃烧效率低,容易导致环境污染,而且大量开采煤炭资源容易导致矿区坍塌、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长期以来依赖煤炭资源也让枣庄的产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萎缩。    煤炭枯竭,枣庄暂时没有可替代的资源,而环境问题也是摆在面前急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但枣庄的自然条件并不允许大规模开发,虽然境内有多条国道、铁路穿过,但实际枣庄境内平原仅占26.6%,丘陵占比超5成,经济条件较好的市中区和临沂交界,处于沂蒙山脉的边缘,峄城区、山亭区更是被大小山脉包围。   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枣庄发展的羁绊,是等着经济衰退还是主动出击,突破口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改革春风吹满门,“枣庄方案”扭乾坤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发展的认识有了有极大的转变,从“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枣庄之前选择了用资源来换发展,如今选择了那条“绿水青山”。转型之路难,但贵在迎难而上。进入20世纪,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均是以第三产业为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在国家也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对第二产业的倚重。   枣庄市顺应了国家、国际发展大势,摒弃了80年代第二产业占据8成以上的发展模式,逐渐向三产业并重。第二产业是之前枣庄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改革的重点也从第二产业开始。   重头戏煤炭化工通过科技嫁接改造、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化工领域通过实施热电联产、鲁化聚甲醛、精工电子等50个重点技改项目,提升煤电、轮胎、建材、造纸、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同时借助产业集聚,打造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薛城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立结合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淘汰落后产能,破除无效供给,压减煤炭产能,消化商业用房库存,提升煤炭、水泥、轮胎、玻璃产能利用率,化解过剩产能;整合煤电、建材、粮油、水务、交通运输等国有企业和资源,加快组建国有资本投资集团和产业集团;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企业上云”,培育“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   新旧动能转换又是枣庄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凭借产学研模式带动科技创新,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科技力量。枣庄市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打造科技产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创业示范园,让创新有了“生产地”。   实施“265”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让创新转化成成果。全力培植大数据产业,实施“智慧枣庄”,打造区域区域性大数据基地——鲁南大数据中心,带动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   2017年,枣庄市三产业占GDP比重为7.0:51.6:41.4,三产业相比于八十年代第二产业“一柱擎天”分配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也更符合国家、国际经济发展趋向。   造福于民的攻坚战   如果说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经济转型、适应新常态,那么“绿水青山”、脱贫攻坚就是一项造福于民的重大工程。   枣庄市从煤炭转向蓝天,打造自己的“绿水青山”。从城市到乡村,从不同性质的企业到大小不一的工厂,“环保”正成为一项标准线,枣庄为打好生态环保的攻坚战做了充足的工作。   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依法关停整治“散乱污”工厂及企业,全年禁烧秸秆;消除劣五类水体,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覆盖,关停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建立区域山体名录,治理破损山体、塌陷地,造林育林打造绿色生态走廊。   “蓝繁”天气意即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一种直观指标,枣庄市通过对大气、水质、山林的整治,2017年“蓝繁”天数达248天,比2016年“蓝繁”天数多41天。

  脱贫攻坚对一个革命老区、依赖煤炭发展的城市来说,是一场硬仗,但事关民生、民享,脱贫攻坚不能退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培训、创业带就业是脱贫帮扶的重要手段。截止到2016年底,枣庄市各级财政投入2.4亿元,开展创业、就业培训3万余人次,5.6万人实现脱贫;2017年,枣庄市仅市级专项扶贫资金就达1.1亿元,帮助1.71万人实现脱贫。   乡村是重点攻坚的地方。针对农村特殊情况,先是从便民着手,实施“气化枣庄”工程,让枣庄各镇、街道通上天然气,改造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农村改厕,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然后改造农村公路,实现行政村“户户通”,方便村民的出行;而后,深入推进健康枣庄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实施,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提高农村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给乡民“减负”。   此外,枣庄也着力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借助“好客山东”品牌,打造枣庄红色旅游城市名片,为乡民创汇增收。   对农村的大量倾注让枣庄的“三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17年10月,枣庄被列入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此前,它曾先后成为首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整建制推进“三区”建设的地级市。

  山城变宝地,小城又东风   正如枣庄市委书记李峰曾说过的那样,“早已显示过威武不屈精神的枣庄人,并不缺乏改革创新的智慧和魄力。”   历史上,墨子、鲁班、奚仲、仲虺乃至后来的毛遂、孟尝君,在这片土地播下智慧的种子,转型之后,枣庄脱掉了“煤城”的帽子转为绿色之城、生态之城、旅游之城,用生态友好对待发展,用民众幸福来检验发展,用笑脸相迎来温暖发展。   如今,去台儿庄古城过大年和到铁道游击队故乡接受红色经典教育成为枣庄游的代表项目,在游览枣庄的同时,享美食“三宝”菜煎饼、羊肉汤、辣子鸡,还有熊耳山、抱犊崮、万亩石榴园……曾经的山区如今成了宝地,曾经那个以“煤城”出名的枣庄正成为魅力之城。   枣庄又会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没有资源枯竭的一天。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19 枣庄文明网 版权所有
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 枣庄市文明办 主办
网站备案:鲁ICP备17032745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