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延续 让大爱传递
宋兆鸿,枣庄市市中区孟庄镇周村九年制学校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23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都愿意用这句话为他们戴上辛苦付出的光环,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则更是他作为一名教师时刻提醒自己的垂范。一名教师,闻道有先后,或许在学生的学习进步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一名教师,日参省、智明行,却是学生的教育成长历程中宝贵的财富。作为教师,教书的责任很重要,育人的榜样更重要。
2012年,他自愿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同时进行采集血样进行入库保存。如果有一天,力所能及的为他人做件好事,是他莫大的荣幸。
2017年4月的一天,马上要去上第一节课了,他突然听到手机铃响,一看是陌生来电,就随手挂断匆匆赶往课堂。这一上就是四节课,课间,也有同事提醒他说又有电话打进来,因为要连续上课,他只是喝过几口水就又去上课,电话的事,被遗忘了。一直到下午临近放学,电话再一次打来。接通电话还没等放近耳边,他就听到对方兴奋地说道:打通了打通了,终于打通了!电话那边告知,说是枣庄市红十字会的,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需要采集血样做高分辨配型,征求本人的意见是否愿意,因为多次未接听电话,对方几近要沮丧地放弃了。接到电话,他激动又惭愧。非亲属配对成功的概率是万分之一,甚至是几十万分之一,而他配对成功了!惭愧的是,因为错失来电,一条亟待拯救的生命可能因此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他没有什么犹豫的,立刻表示同意捐献!市红十字会同志也很高兴,让他回家与家人商量后再回话,妻子说:“目前在他们家最大的困难是孩子小才两个月,无人照顾家里”最后由于他的坚持妻子被他打动了,同意了。之后,市红十字会同志让他等电话通知参加首次体检。生怕再错过这个救人的电话,只要一下课,他就第一时间拿起电话检查是否有未接来电;在这期间,他更是又主动给市红十字会打了几次电话核实情况。电话打的多了,市红十字会的同志都听熟了他的声音,好几次笑着对他说:放心吧宋老师,您是他们遇到的最热心最负责的捐献者,他们知道您的心情了,您安心讲课,即使下次电话打不通,他们亲自去学校请您!等了一个多月的电话终于来了,市红十字会同志通知他7月6日早晨空腹到医院抽血,与患者进行高分辨配型。市红十字会的同志告诉他,高分辨配型大约一个月左右出结果,如果高分辨配型成功,还需要体检,这期间,需要他注意休息,饮食清淡,适当锻炼,以最好的身体状态保证体检通过。为了能救患者,他经历了颇为艰苦的休养调整阶段、饮食适应阶段、加强锻炼阶段,好几次就快坚持不住了;然而,就是在他为别人付出努力的同时,也让现在的他养成了受用一生的生活好习惯。
“8月2日,坚持锻炼打卡第25天”。凌晨4点半,他准时醒来,自他勉励般地发了一则朋友圈,准备出去慢跑。下了一夜的大雨,早晨还在淅沥淅沥下着,咬咬牙,打着一把雨伞他就出了门。
“8月3日,配型成功后第一次健康体检”。 激动、焦急、期盼、担心,种种情绪萦绕胸间,直至到了健康体检中心,还是感觉心跳得厉害。深深的吸了几口气,望着窗外的植被和聆听窗外的雨声,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血常规、彩超、心率……躺在检查床上的他总是心怀忐忑地问:“没事吧,医生?”医生说,没事,只是心率有些低。他立刻焦急起来,对医生说:“他天天锻炼跑步,每天大约十公里以上,心率低是正常的”。当听到医生笑着说:“是的,身体很好”,心里才立刻松弛下来……
“8月8日,妻子又在抱怨他吃素啦”。在市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结束后,检查结果中体现尿酸偏高,询问了医生“尿酸怎么治疗”、“尿酸应该注意什么”一大堆问题,带着“不不吃海鲜、少吃脂肪”的“圣旨”回了家。为了支持他,一直到去济南捐献,家里大人、孩子都跟着他吃素食。
“8月20日,准备赶赴济南”。为了保证采集最佳状态,根据省红十字会要求,捐献者必须提前一周前往,在省红十字会的指导下调养。妻子上班,还得照顾上学的儿子和刚满6个月的女儿,他准备只身前往却被省红十字会告知捐献过程中必须有人陪护。学校的领导和同事得知后,纷纷表示要去陪同,然而捐献日正值学校开学期间,于是他一一感激谢绝。他二哥得知他捐献自愿去陪护,事情就这么突然,8月24日,刚下班回到家,他就接到他大哥的电话,说老父亲突然病的特别严重,体温都达到40度了,血压也超过了200。听到这消息,他发疯一般就向医院赶。看到老父亲昏迷在床,他的眼泪不停的流,在老父亲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他却不能陪在身边。省红十字会的医生得知他目前的情况后,说允许他自己前往,他们将专门委派一名护工陪护他。这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8月25日,济南”。凌晨4点早早起床,跑在济南的大街小巷,跑到洛口浮桥;6点半,到医院抽血、打动员剂;说起打针和抽血是他这辈子最害怕的事了,第一针没打完,浑身出虚汗和头晕恶心,说不出来的滋味,别提有多难受了。下午,为了分散精力,减少感知反应,要不停地逛。打完动员剂,会出现腰酸背痛、行动缓慢,跑步的时候,竟然还没有晨跑的老年人跑得快!第二天跑到大明湖,第三天……
“8月30日,人生中他用生命经历的日子”。由于采集过程不能上厕所,早早的吃了点早饭,不敢多喝水。到了医院,医生首先给推了20毫升钙,因为采集过程中钙大量流失,采集过程中还需要补充三次钙。躺在采集床上,他能清楚的感觉到血液在流动,从他的右胳膊出去,再从左胳膊进来。大概半个多小时,可以看到透明的采集袋里渐渐映出了殷红色的液体,4小时后,成功提取出来22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这就是“生命的种子”。
经过一上午的采集和等待,当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封装进储运箱,他的使命便启程了,箱子不重,但他知道,在患者和亲人心里,那却是重之又重的活着的希望!它寄托着一名普通乡村老师对生命的期盼,也寄托着一个家庭的未来!
下午4点多贺医生打电话,说他的“干细胞质量比较好,但数量有些少”,让他下午5点多继续打针。第二天,他又去医院提取了一次。
因为受捐赠条例规定,他无法得知受捐者的信息,不能亲眼看到受捐者康复。“尊敬的志愿者,他是受捐者,他将终生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您的大恩大德,他将终生难忘!陌生的恩人,在他顺利出院的那一天,他会把您的善举告诉他的三个孩子,让他们知道,妈妈的第二次生命是您的无私赠与……”这是受捐者留下的一封信,其实,她不知道,在他心里,没有什么大恩大德,更不需要她终生难忘,只是他一直想对她说一句话:祝您,早日康复!
9月1日,他独自坐火车返程。由于火车晚点,火车到站已经中午1点,当他从高铁站出来时,却惊喜地看到二三十位同事、朋友自发站成两排迎接,瞬间,泪水模糊了双眼。他始终觉得,他做的只是一件小事,他付出的,仅仅是一份爱心和勇气,然而,现在却得到朋友们这么多的关怀、挂念和厚爱……
回到家休息两个星期就想上班,被学校领导和同事劝了回来,让他安心在家休息好,等调养身体再来上班。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分别评为“市中区第二届最美市中人、枣庄市第六届感动枣庄人物”等称号。
作为一名教师,他们坚信“帮助于人,服务于民是他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他应该做的。其实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自身存在有一定的风险,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其实跟平时的献血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时间更久,程序繁杂,对身体素质要求更高而已。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一真相,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中,毕竟,多一个人加入,就多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