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主页    ┊   活动动态    ┊   主办单位    ┊   活动简介    ┊   投票规则    ┊   微博互动    ┊   联系我们    ┊   投票排行
您的位置:首页 >> 参选人员
李存建
发布作者:枣庄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9/6/19  查看2206次
点击看大图


一个滕州人的博物馆情缘

——滕州市墨子故里博物馆馆长李存建同志事迹


春秋时期目夷古城“目夷永固”、“蚕母绵延”城门石匾,古代目夷亭“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圣称贤贤称圣顽廉儒立百世师”楹联石柱,滕州市火车站原广场墨子像母模,清光绪二十一年夏出版的《墨子闲诂》全套8册,全国仅存1本由甲级战犯山本五十六编著的日军飞行员机操纵读本(下卷),上过山东文博会、上海世博会的古法榨油机,参展南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展”的抗战时期老电台、防毒面具和生化桶……这一件件历史文化瑰宝有着一个共同的“家”——滕州市墨子故里博物馆。这个了不起的“家”位于墨子故里、落凤山下、目夷河畔、木石三村。这个了不起的“家”占地2800平方米、收藏文物史料2000余件。这个了不起的“家”是一个19638月出生的木石农民李存建历时30年漫漫求索路,自掏腰包370多万元的心血和智慧结晶。

——那一年,当李存建偶遇张知寒,一个“寻找墨子遗迹”的口头约定一履25年,找成了一个博物馆。

时间回溯到1991年。为迎接首届国际墨学研讨会,山东大学著名教授、墨学专家张知寒负责在木石镇建设墨子纪念馆,当时李存建在建馆工地干零活。两人偶遇,谈起墨子,遂成知音,相见恨晚。

一有空暇时间,张知寒便叫着李存建到附近村里走访,向老人打听有关墨子遗迹的情况。当时在化石沟村,刘问生老人讲述, 目夷古城有南城门、北城门、东门、西门,四周有寨墙,南城门高两层,是双扇大门,门楼子上镶有“目夷永固”石匾一块,北城门楼子上镶有 “蚕母绵延” 石匾一块。落凤山下还有一座目夷亭。后来,古城和目夷亭均不幸遭到破坏,令人扼腕叹息。

当首届国际墨学研讨会成功举办,张知寒和李存建在临别之际约定:尽可能寻找目夷亭遗址、“目夷永固”石匾等墨子遗迹相关遗存。从此,李存建对墨子文化和历史遗迹情有独钟,四处打探能佐证“墨子滕州木石说”的“目夷永固”石匾、目夷亭楹联石柱等文物的下落。

之后,张知寒又邀请在济南参加1997年第三届国际墨学研讨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几十人来到木石镇墨子纪念馆、化石沟墨子诞生地考察,并向李存建打听有关“目夷永固”石匾及目夷古城墙等文物的下落。

日月如梭,春秋代序。转眼24年过去了。期间,李存建跑遍了木石镇、羊庄镇、桑村镇等墨子诞生地周边100多个村庄,访问能讲墨子典故、家存墨子相关物件的老人上千人,虽然“目夷永固”石匾毫无结果,但是搜集了大量墨子相关文物。

为使这些墨子文物走近大众视野,同时建立全国性墨子信息平台,李存建卖掉祖宅、倾囊而出,于20161月在自家大院建成三层楼、占地2800平方的“滕州市墨子故里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被齐鲁晚报、枣庄日报、大众网等10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4月,李存建得知“目夷永固”石匾在外地发现,几经辗转,花费重金请回博物馆。该石匾为青石材质,长170厘米,宽70厘米,重500斤,上书“目夷永固”四个大字,落款为“壬子年建”。710日,参加第11届国际墨学研讨会的张知寒教授次女、墨子研究会副会长张幼林走进墨子故里博物馆,轻轻抚摩着“目夷永固”石匾,热泪盈眶地对李存建说:“中国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墨子的遗传基因。您为了先父的一句话,25年不懈追求,圆了他的墨子里籍说,告慰了先父的一生研究弘扬墨子文化的未了心愿。”

后来,古目夷亭八棱石柱楹联石刻、“蚕母绵延”石匾,滕州市火车站广场原墨子像母模、目夷戈等关键墨子遗迹相继被发现 均被博物馆收藏。

——那一年,李存建捧着父亲的抗战笔记,开启了一个集藏革命遗物的红色之旅,32年征程3万里。

1984年清明节。时年21岁的李存建从家中百宝箱中拿出父亲李恒居的抗战笔记和二叔李恒贵的烈士证书,深切缅怀曾跟随铁道游击队大队长洪振海在大北庄一带打游击抗日受重伤、已离世4年的父亲和在解放平邑战争中光荣牺牲、年仅19岁的叔父。李存建泪水洗面,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父亲的抗战笔记,又向参加过解放战争的三叔李恒安了战争史实。父亲讲述的战斗故事他耳熟能详,叔辈们的英烈事迹也激励着他。

在这红色革命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下,李存建对收藏红色革命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按照抗战笔记中的地址逐一拜访父亲的老战友,搜集了大量滕州籍革命先驱人物资料和先烈们使用过的红色老物件。1990年春天,李存建得知云南有位老军人保存了一部反击战时用过的老电台,他毫不犹豫地赶赴云南。但没想到的是老军人要留作纪念不肯转让。他不愿放弃,先后三次登门拜访,最终感动了那位老军人,把老电台给了他。1998年,李存建从黑龙江一位村民家中收藏了一套防化兵用过的防毒面具和生化桶。2010年,李存建得知三叔战友曾在日军东北满州飞行员培训基地得到一本《日本空军飞行员培训教程(下卷)》,是甲级战犯山本五十六在满州培训日军飞行员时使用的教材,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政府曾派员到中国来寻找为本书,企图毁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证。李存建得到这本书时如获至宝,这本书册目前全国仅存一本。之后,为寻找上卷,李存建曾7次到日本民间打听搜寻,均无功而返。今年李存建的墨子故里博物馆开馆后,中国空军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来说上卷在他们那里,并愿出资20万元购买这本下卷。李存建说:“这本书是我的命根子,不能卖!但我可以影印一本送给你们。作为交换,你们也要把上卷影印一本给我。”

李存建家庭并不富裕,其红色集藏路走得十分艰难。妻子刚开始还十分支持他,后来看到家里困难到都揭不开锅了,就开始犹豫了,劝说:“这些东西管吃吗?大人孩子得吃饭呀!你疯疯傻傻地还顾不顾这个家啊?”可李存建总是呵呵笑着继续他的博物馆梦。馆内红色展厅正中,有一幅毛泽东巨幅油画画像,是山东大学美术系一位老教授在“文革”时期创作的作品,曾悬挂在山东大学礼堂内。这幅画像尺幅巨大,画工精湛,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李存建首次到济南老教授家里拜访求画时,面对高昂的价格,只能“望画兴叹”。他变卖了粮食,终于凑够了五分之一的画款,再次来到老教授家里,诚恳地说:“我是个农民,暂时凑不齐那么多钱,余下的我给您打个欠条吧!”年逾古稀的老教授叫他伸出手来,看到李存建长满老茧的双手时,老人家不禁留下了泪水说:“你的真诚感动了我,一个农民能有这个思想难能可贵。我的毛主席画像在你的博物馆里将更有价值,我一分钱也不收你的了!”

——那一年,李存建开始记录十里八乡的名人轶事,一记30年不辍,记出了一部28万字的《墨子故里志》。

1987年,李存建在东台村听俞守俭老人讲起“落凤山前储多泉”的历史,接着实地察看了蚂蚁泉、玉花泉、龙眼泉等泉眼,然后到书店历时6天时间,查阅了《史记》、《春秋》、《四库全书》和30多卷6000多页《滕县志》,最终在明万历十三年《山川志》、道光二十六年《清河图》、1984年《滕县志》三文献中发现了“邑东南落凤山多名泉,玉花泉之名尤著。山北头有蚕母山,霜降后桑不落,尤为神奇。”、“已又溯薛河之上流,导其水入于微山湖”等相关记载,得知明、清时期落凤山前有72泉四季涌流。李存建顿感眼界大开,连忙把这事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一记就是30年。为了弄清一些民间典故,李存建不仅在书本上找答案,还经常游艺于乡间,拜访德高望重的长者,请教知情者或者他们的后人,借阅私人家中的族谱,利用各种方式千方百计探求信息,考证地方民俗文化。期间他虽然遭受过白眼、谩骂、甚至打劫,但是无怨无悔。他用30年青春,走访父老乡亲数万人,查阅历史文献9000多册,记录名人轶事200篇,记出了一部8000多页28万字的《墨子故里志》。

中华民族的遗产,炎黄子孙的责任。与浩如烟海的华夏文明相比,墨子故里博物馆只是沧海一粟,虽然不尽绚丽多姿、璀璨迷人,但这就是一个华夏儿女、木石农民的“中国梦”。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姜宝昌参观后赋《墨子故里博物馆撷英》诗一首:“目夷河畔木石镇,人事沧桑觇物存。墨子文化自来实,鲁邹习俗向称醇。抗战展列观逸品,开放述诉感盛恩。平生心里铸一馆,堪佩农家领潮人。”

支持投一票 
支持票:157  |  人气数:2206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 枣庄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浏览器IE6.0以上  

By:Nzcms v7.7.25  |  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