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战败了。”——1945年12月,日军代表小林终于耷拉下曾经狂妄不可一世的头颅,困守在临城沙沟车站千余名日军正规部队正式向铁道游击队投降。这是发生在影视剧《铁道游击队》中的一幕。
在真实的历史中,这场受降几经波折,充满艰险。当年,日军铁甲列车大队长太田向以刘金山率领的鲁南铁道大队受降,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唯一一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接受日军投降。
一波三折,历经多次谈判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
当时,在沙沟车站(现薛城区城区南)东北一里多的沙沟街上还驻着伪军一个团,不肯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
8月20日,我党领导的鲁南军区、铁路工委和鲁南铁道大队分别向临城、沙沟等日军占领据点,发出缴械投降的最后通牒。但日军扬言奉上级命令,只缴枪给国民党。
为了迫使集结在沙沟车站的日军向铁道大队缴械,鲁南军区决定先消灭沙沟街里的伪军。但又估计日军可能插手,于是军区决定派铁道大队队长刘金山前去与日军铁甲列车大队队长太田谈判。
经过谈判,太田同意不插手,但要刘金山留下担保,为了促使日军尽快投降,刘金山欣然答应。夜里,沙沟街上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鲁南铁道大队俘获了伪军百余人,并占领了沙沟街。
沙沟街战斗结束第二天,铁道大队又开始了与日军艰难冗长的谈判。11月下旬,日军企图利用谈判拖住铁道大队,趁机逃跑。刘金山获悉日军往南逃窜的消息后,率领铁道大队将前面的铁路拆除,后面的铁路炸毁,日军被困在沙沟车站,14节车皮的铁甲列车被抛在湖边的原野上。11月30日,铁道大队将铁甲车包围起来。
在姬庄,铁道大队政委郑惕等人再次与日方谈判,几经周折,双方最后商定了受降时间、地点和受降方式。
临近受降,太田走到刘金山面前,说:“我的枪只缴给铁的(铁道大队)。”刘金山哈哈大笑:“你看,我们铁道大队人马开过来了。”只见约有一个营的队伍,身穿灰粗布军服,全副武装向沙沟站行进。这些战士的军帽上没有小纽扣,胳膊上没有袖章,不像八路军或新四军。其实这是司令员张光中担心日军受降时节外生枝,从军区警卫营抽调两个连的部队,化装成铁道大队队员前去助威。
12月1日下午4点,日军集合队伍,扛着枪来到事先约定的地点。这里东边高,西边洼,背靠微山湖。铁道大队政委郑惕、大队长刘金山、副大队长王志胜,以及日军铁甲列车大队长太田和日军代表小林站在受降场地的一条公路上,日军其他部队和家属孩子在2里路之外一个地方站着。太田和小林分别把自己的指挥刀交给郑惕和刘金山,然后日军一个小队一个小队地前来交枪。来来往往,持续到拂晓,日军才把全部武器交完。据统计,日军共交出山炮2门、重机枪8挺、轻机枪130多挺、步枪1400多支、照相机70多架、手枪数十箱、子弹百余箱。
受降仪式结束后,铁道大队的战士们将接受的武器全部运到鲁南军区司令部。
纪念园里还原“沙沟受降”
如今在薛城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内,演员经常会以戏剧方式再现《沙沟受降》的历史一幕。弥漫的硝烟、激烈的枪声、胜利的欢呼声、振奋人心的音乐声,让现场观众穿越“时空隧道”,感受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影视城南侧是开放不久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馆内展厅分为六部分,详细、生动地展示了鲁南铁道大浴血奋战的事迹。在第五部分,展示了日军向铁道大队投降的场景。记者见到了那把已经生锈的日军指挥刀,无言地诉说着那段历史:鲁南铁道大队在铁路线上与日军周旋了7年,对日作战300余次,消灭日伪军5000余人,缴获各种轻重武器3500多件、子弹50余箱、各种物资2000余吨。7年艰苦卓绝斗争,铁道大队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政委文正立、张鸿仪,大队长洪振海,副大队长赵连友、赵永泉等150人献出了生命,130人负伤。
寻访沙沟受降原址
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寻访昔日的沙沟受降原址时,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沿沙沟西村的小路前进,路西是一排排杨树,路东是农民种的庄稼。在一缓坡处,工作人员驻足。缓坡处南北长近200米,东西宽约100米,呈四方形,被茂密的荒草所覆盖。这片田野空旷寂静,偶尔经过几只飞鸟,田野上无任何标记。
“别小看了这块地方,这里就是当年铁道游击队接受日军的受降地!”沙沟镇政协办公室主任杨家昶介绍说。得知这片不起眼的荒草地,就是当年的受降地时,不禁感到惊讶而又肃然起敬,站在这片开阔地上眺望四周,感慨万千。
残酷的战争早已远去,血染的土地、英雄的事迹永存人间。